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禅宗在东山门下,衍化出南北两派,慧能南派以顿立宗.神秀北派被视为渐宗。长期以来,南北之间,势如水火,相见如仇雠。宗密提出南顿北渐相融合的看法,其论点有两个,一是“顿悟资于渐修”,二是“顿悟渐修”。前者讲顿悟之南宁必须依赖于渐修之北宗,后者作为一种修为观,强调顿悟之后还须渐修,又以持“顿悟渐修”观的荷泽宗融会其他南北各宗。这对排宗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早以埋下南北文化不同的种子;在南北朝分而治之后,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断趋于凸显。《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学术的不同宗尚,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清代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论书分南北派,梁启超总结、纵论“中国地理”决定的南北文化、艺术之“大势”,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南北文化特色论,对于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畿在中晚明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畿在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又在“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从而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扬个性精神和倡导自然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王畿“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随着王畿讲学活动时空的拓展,其“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波及唐宋派、公安派诸多流派及个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畿在对阳明心学“多所发明”的同时,“把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发展到极端”.  相似文献   

4.
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对于这一美术创作理论的提出,我们应从大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重新看待这一重要的美术创作理论,进而尝试还原其本意,给予董其昌及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饶宗颐、俞剑华、王伯敏等美术史专家 ,十分关注清初在广东活动的诗僧大汕 ( 16 33~ 170 5)的画学成就。新发现苏州灵岩寺藏大汕 16 80年《维摩诘变相图》有大汕跋文 ,提出人物画的“南北宗”问题。以往 ,人们多讨论山水画南北宗 ,大汕提出人物画南北宗问题 ,是受其老师著名画学理论家沈颢 (沈朗倩 ,1586~ 16 6 1)《画》 (HuaZhu)的影响 ,这些新发现 ,大大提升了我们对大汕在清初画坛中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胡适在本世纪30年代所撰《说儒》及《楞伽宗考》两文作了分析。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出现,为研究中国儒学和佛学史的人铺平了道路;但两文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把老子说成是“老儒”即其中之一。另外,胡适对盗取宗卷者表示“感谢”,则使人“百思莫解”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降文人画一直主导中国画坛近千年,这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佛家禅学思想是影响中国画发展的主要根源。在这种思想基础中派生出来的“人品、画品论”、“南北宗说”以及中国特殊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书画同源同法论”对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衰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明华亭派领袖董其昌著作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史家历来把董其昌著作的中心议题——南北宗论功过系于董其昌一身。对《画旨》等书的点校可以发现 ,董其昌的所谓“南北宗论”系抄袭莫是龙的成说 ,区分南、北宗和逸家、作家是明代文人的共识 ,南北宗论的提出是有背景的 ,南画和南北宗论均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9.
西昆体与江西诗派是宋代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清代以来,论诗者往往以为这两派的创作和理论针锋相对、判若水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如《四库提要·李义山诗集》就说: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指李商隐)而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提要》的作者显然认为: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与宗尚温庭筠、李商隐的西昆体为宋代诗坛中两个对立而交替的流派.故于黄庭坚之父黄庶《伐檀集》的提要中说:“庶当西昆体盛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知识分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流派是重视文学的,被称作“文章派”,属于这个流派的知识分子被称作“华士”;另一个流派是重视实践的哲学的,被称作“德行派”,属于这个流派的知识分子被称作“正士”。耶律楚材是属于前者;杨惟中、姚枢、赵复、许衡是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中,中国画所描写的景物不是普通意义下的景物,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内涵。从中国绘画发展的萌芽时期来看,中国画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就融为一体。16世纪的明代后期,画家董其昌依据禅宗分“南北宗”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分“南北宗”的观点,把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其崇尚南宗贬低北宗的绘画观,更成为“海内翕然从之”的艺术标准。直至20世纪初的近代社会,经过学者们的反思和实践,北宗绘画的真正风格特色才被人们所认可,天津近代画家陈少梅更成为北宗绘画艺术复兴的旗帜性人物,被称之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北宗山水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神清《北山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唐僧人神清《北山录》以佛教统摄儒道 ,提出了三教融会观照下的文学思想 ,阐述了道德与艺行对立统一的文道关系 ,相对韩愈也是一重要的参照。神清“中道”观渗透到文学 ,可能对于柳宗元的“大中之道”以及皎然“诗家之中道”均具有启迪意义。尤其神清关于南北宗的评论十分通达 ,有助于南北文学进一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14.
董其昌在南北分宗中标榜的“淡”为宗的艺术宗旨,为后世绘画意境的创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董其昌作品的特征、美学价值、塑造、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方面,系统阐述董其昌的山水画的平淡意境  相似文献   

15.
中唐僧人神清《北山录》以佛教统摄儒道,提出了三教融会观照下的文学思想,阐述了道德与艺行对立统一的文道关系,相对韩愈也是一重要的参照,神清“中道”观渗透到文学,可能对于柳宗元的“大中之道”以及皎然“诗家之中道”均具有启迪意义,尤其神清关于南北宗的评论十分通达,有助于南北文学进一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6.
“说文四大家”在说文学史上分量极重,“段、桂、王、朱”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然而清中叶亦有“段、桂、严、王”之判断。这两种看法的产生或因体例不同、或因著作时间早晚。朱骏声著作刊刻最晚,未入“说文四大宗”,一方面受到著作体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其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时人未识其善;而严可均未入“说文四大家”主要由于著作不能突破前人藩篱,仅对许书订正、修补。  相似文献   

17.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无“宗教”,“宗教”一词源于西方的现代宗教概念。“宗”,原本是尊祖庙,《说文》云:“宗,尊祖庙也。”“教”,原本是上行下效,乃教化之意,《说文》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与“教”连言者,自古只有礼教、政教。儒家学派形成之后,又有儒教,即以儒家学说为教。《史记·朱家传》云:“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以侠闻。”《晋书·宣帝纪》云:“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宗教”一词,是随佛教传入才有的。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派,合称“宗  相似文献   

19.
一、外语教学法的引进与课堂“中心”说的形成。任何人无论是学习一种语言还是接授一种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某种教学法。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验中又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观的形成。英语课堂教学“中心”说.是指在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s-centred)和“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s-centred)两种不同的教学观。从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们主要形成于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法流派。  相似文献   

20.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