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精英,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被弱化。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学校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承载着厚重道德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是家庭美德教育弱化的原因。新时期加强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美德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吸纳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要素,把家庭美德教育与弘扬“四自”精神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行政伦理建设是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对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新形势下加强从政人员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德行和家庭美德等主要方面的实践教育应成为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virtue虽然不能被翻译成"德行",但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否定"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结论亦不能成立.其次,"德行"而非作为品格的"美德"才是儒家伦理学的首要概念.在儒家那里,从品格无法派生出情感与行为,而"德行"则能定义品格与行为,所以,"儒家德行伦理学"才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最后,"儒家德行伦理学"并没有排除对情感的关注,而是在品格评判中同时兼及情感与行为两个向度,由于特定原因而未发行为的不正常情况得到了儒家式的独特应答.由此,我们不能认为其限制了儒家伦理学的范围.要彻底走出以西释中的研究路径,唯有"德行伦理学"才能表达儒家伦理学不同于西方伦理学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转向相对治世,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王肃与傅玄分别是礼法思想的创立者和完善者.在官方的选才标准上,亦逐渐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礼法之士这种重视"德行"的人才思想在具体的人物品题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二是重清廉节操之美德;三是礼法派对放达违礼名士的批评与责难.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女性普遍面临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内部之间的多重角色冲突,加强家庭美德修养,承担家庭角色伦理责任,是调节其角色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中国女性家庭美德修养应基于对家庭角色关系的正确定位和自觉关怀,修好为妻、为女(媳)、为母之德和持家之道、亲邻之善。  相似文献   

7.
美德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优良道德品质及其实现(即美德的养成)的伦理学学科。美德伦理学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及其复兴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有诸多启示。本文在对美德伦理学的缘起和复兴等理论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关于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需要努力发挥教师的德行示范作用,又需要不断激发大学生自主践行的内在动力;既需要协同优化高校各种载体,又需要发挥高校之间、高校与家庭、社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多方联动作用。所以,积极构建并完善教师德行示范机制、学生自主践行机制、载体协同优化机制、家校社会政府联动机制等多维一体的实现机制,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美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家庭美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要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西方文化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同时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家庭美德,中国人民的家庭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孝亲敬老、先义后利、民贵君轻、勤劳节俭、德法相济等廉政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善于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从中汲取养分,弘扬家庭美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养成勤劳节俭习惯、以德导官并依法治官,以推动当代廉政建设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