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礼的起源、发展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0,16(3):103-107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10,26(1):86-90
魏晋玄学的言意、名实之辩,推动了这一时代科学思想与知识的创新发展。玄学的"言不尽意"、"六经乃圣人之迹",为人们大胆怀疑和反思前人知识的可靠性、正确性,进行知识的创新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前提。玄学主张"校实定名"、"有以校验",重视经验观察、试验和验证,为获取新知识开辟了正确的途径。玄学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学术风气,推动了学科范式和理论法则的产生;并促使人们能超越狭隘经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探索广大未知世界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薄来厚往是独树一帜的对外交往方式。探究薄来厚往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意识形态方面。而儒家的礼的传统影响尤深。薄来厚往的根本原因是重礼轻利的思想、礼教统治重视舆论以及中国人的面子感扩大了薄来厚往的范围、对礼仪的重视表现在薄来厚往中,对礼仪的要求十分苛刻、古代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东亚有很大影响,但礼教统治并未在中国之外推广,薄来厚往也只局限在中国与诸中小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评价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范畴──名与实、言与意分别在先秦和魏晋时期争鸣和辩论的情况,分析了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得失,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封禅乃是活跃于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化宗教思想,经秦始皇、汉武帝的推阐,形成一种旨在维护国家法统的政治性礼仪,并由原本的齐学转入儒学而融入到谶纬的体系。封禅礼仪形成的这一过程是在战国秦汉之际受命改制思潮的推动下完成的,它是儒家礼学在汉代取得的一个发展硕果,不仅使儒家礼学从自身内容上得到新的充实和发展,而且也从礼学角度展示了儒家学说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6.
王立军 《唐都学刊》2001,17(3):47-50
司马光的礼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史学、政治和哲学思想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本文从司马光的礼学著述及其他相关材料出发,分析和总结了司马光礼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认为“重视家礼”和“折中古今”是司马光礼学思想的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志跃 《求是学刊》2013,40(5):163-169
明政府尊崇程朱理学,推崇《朱子家礼》,但社会上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朱子家礼》自身存在不足,不良风俗的阻挠、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情、恩义、宗族以及人们认识不同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从礼制史角度来认识明人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使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礼制诸多共性,即礼制有时代性的特征、变通创新是礼制发展的规律、礼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恶俗、礼制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现实等。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社会正遭遇礼仪的缺失,建立既适应当代社会,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礼制,是需要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贝淡宁  洪浩 《求是学刊》2007,34(2):5-14
与大多数宗教或哲学体系相比,儒家学说是相对“此世”的,它的目标是提升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此外,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接纳了我们这些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被加以塑造的人,并旨在尽可能地减少我们难以根除的缺陷。“礼”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方式,礼的缺失就会导致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尤其是对弱者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把尊礼看做"正名"的重要手段,并认为"礼"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把"礼"与国家的存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主张尊礼时要善于权变;荀子认为"礼"对社会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同时主张礼法并用.他们三人"礼"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礼"关乎国家存亡,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但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路径不同,孟子在"礼"论中摆设了"仁政"的前提,而荀予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荀子的思想也许更实用,孟子的思想则富于理想化.但不论怎样,实用的思想自然不会被抛弃,而理想化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在当时无法实现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承继儒家孔子之礼统,博采先秦诸子之见长,荀子之“礼”具备了人格修养、生活实践、政治制度等多维内蕴,展示出超越传统的新气息。领悟古人的良苦用心,品味源远流长的理性关照,对于我们今天的理性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试析宋代宗教对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05,21(1):128-131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们构成了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的介入而使宋代旅游异彩纷呈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宽松的宋代 ,宗教在旅游中充当着特殊角色 ,其文化传播功能对今天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13.
卢晓辉 《阅江学刊》2011,3(6):131-135
吕洞宾神仙传说发轫于宋代初期,并得以广泛流传。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下层民众中普遍的神仙信仰;二是宋代士大夫中对于神仙的宽容态度。宋代士大夫的神仙信仰,为吕洞宾传说的流传起一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晓如  贠大强 《唐都学刊》2003,19(4):99-102
宋代城市旅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以其主体构成人员多样化、出游人数可观、不受时间限制、注重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中介体日趋完善,呈现出城市旅游特色,为后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雪 《唐都学刊》2009,25(4):25-28
汉代古文经学是在与今文经学互争的态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文经学不仅为收集、整理和注解古文献不遗余力,而且其长于训诂、注重史实及持论平实的品格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的科学权威.此外,汉末古文经学家吸收道家的思想,这对扭转儒学神学化的倾向有积极贡献,而古文经学与道家思想的某些契合又预示着汉代学术转向的必然.本文从分析古文经学的特点和方法入手,试图揭示它在汉末思潮解放中的作用及其对新的学术转向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也是中国版画画谱出版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画谱创作是晚明文化思潮和文人品味风尚影响下的产物,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追求"精雅之趣"、"天然之韵"和"灵动之美",反映了晚明文人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任群 《阅江学刊》2011,3(4):138-143
茉莉花是热带花卉,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经历了由南向北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宋代咏茉莉花的诗歌作品逐渐增多,南渡时期的贬谪诗人对茉莉花审美价值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士大夫对茉莉青睐有加,形成了月夜享受花香的欣赏模式。  相似文献   

18.
ThehumorousstyleofSongdynasty(960-1270)poemsisultimatelyattributabletotheattitudeofthosecelebratedscholarswhowerereluctanttoholdofficeduringthechaoticWei-Jinperiod(220-420).Inessencetheirattitudewasto"ignoretheConfucianethicalcodeandgivefreereintohumannature,"andtoengageinunconventionalbehavior.DuringtheSongdynasty,however,scholarsadoptedamoregraceftll,ifstillunconventiona1,attitudetowardslife.SongBuddhistscholarswatchedthefarceofhumanlifewithanunorthodoxeyeandtheirwordsandbehaviorwerefullof…  相似文献   

19.
20.
魏慧斌 《学术交流》2006,(8):149-151
宋代西北词人用韵符合宋代通语17部系统,如江宕合用、梗曾合用,山摄和深摄-m韵尾消变,入声韵尾消变和混押等。另外,西北词人用韵的显著特点是混押现象比其他地区少得多,反映西北方音最接近于宋代的通语韵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