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社会变迁,自觉进行政党功能创新调适的直接产物.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与社会的妥协中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在向社会回归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即通过“服务”这种非权力支配方式来体现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蔡礼彬 《求是学刊》2003,30(5):115-120
战国时期平民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有一定自主经营权,经营产品的范围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以手工业产品换取农产品来维持生计。平民手工业者多是几个家族混居在一地,但较少进行生产合作,各自以小家族为生产单位,生产技术多数只在自己狭小的家族范围内或师徒间传继,因而生产技术不能更大地推广与交流,生产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4.
三、对社会学现象及其本质认识方法的思考社会学是一门解释现象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作为研究基础的。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趋向统一了,而是越来越分化了。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用于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本质因素的多元性,而且在于对这些所谓本质因素认识上的多元性。这似乎不是件好事: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对某种社会现象都发生了作用影响,那么对这种社会现  相似文献   

5.
卢敦基 《浙江学刊》2005,3(6):106-114
古代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晚清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考察了十九世纪处于江南绍兴的士绅李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日常生活,重点考察了他的日常文学生活,并揭示了其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过程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论,其时实在的全新理解必然导致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改造.而在过程神学中,上帝不再是绝对的控制力量,而是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上帝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人承担道德责任的行动中.过程神学对宗教生活的阐释凸出了宗教性方面而不是教义方面,这一点对我们在正确理解儒家宗教性的基础上思考儒家学说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限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支配的地位以及这种局面对日本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马克思主义介绍到日本是在明治后期.当时未必是作为社会科学,而是作为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思想加以介绍的.早在1902年(明治35年)就有西川光二郎所著《人道的战士、社会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问世.该书把马克思作为人道的战士介绍到日本.1904年由堺利彦,幸德秋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刊登在《平民新闻周  相似文献   

8.
王申 《学习与探索》2012,(10):62-68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举证无能、同命不同价等现象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而是可以避免的悲剧。良知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理性能力。良知为理性和经验提供道德反思的自觉基础,是个人对自己行为、意图或品格的道德上好坏与否的认知,连同一种要正当地行动或作一个正当的人的责任感。法官良知则是法官个人作为司法判断主体时所应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它是与道德有关的善的知识。法官良知体现了法官的内在品性与人格要素以及对法律的忠诚度。法官的良知不同于良心,它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思想感情,而是一种职业伦理道德。法官的良知观直接指导法官的价值追求和意义追求,这一切都蕴涵在法官对司法的整体性信仰之中,而且影响着所有法官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裁判是法官心灵的印证,是天平的表征,是法官职业赖以生存的元素。一次不当的裁判可能会对整个司法体制甚至整个社会带来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承担审判职能的法官必须拥有法的理性和良好的品质,否则法律将是愚蠢、邪恶且不计后果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0.
刘少文 《学术交流》2005,(6):150-154
所谓新闻面孔即指乔装的新闻样态。在张恨水的小说中,新闻面孔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它们在小说中往往起到三种作用:推动情节的进展或逆转,直接或间接地刻画人物,提示作家个人的理念——而恰恰通过其提示的创作理念,我们进一步认定了他不是“鸳蝴”作家,而是注重现实的社会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产生的泰州学派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儒学有所突破。作为平民思想家王艮没有一般士大夫在言行上的禁忌,不惮于作出位之思。泰州学派的后学秉承了这一传统,为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打开一条通道。泰州学派的出位之思表现在以匹夫而存尧舜君民之心,热衷于建立宗族和学术共同体的社会试验,光大“处则为天下万世师”的师道自任精神,显示了他们普遍的宁为狂狷、不为乡愿的狂者胸次。在向知识界和士大夫阶层的扩展的过程中,泰州学派的出位之思出现一些变化,派内人物与官场的关系由融洽、疏离到冲突,平民色彩也渐趋淡化,启蒙的重点由平民变成了精英。出现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激化“,道”与“身”由契合走向对立,而启蒙思想在士大夫中的传播也必然导致平民色彩的淡化。这是泰州学派学术发展的内在悖论。此外,泰州学派人物社会地位的分化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9):83-86
日常生活知识在保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转和行动者处理日常情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生日常知识的源头出发,分析了产生于生活世界之外的外部日常知识(日常科学知识)与产生于生活世界的内部日常知识(日常情境知识)两种不同的关于日常知识的生产机制。外部日常知识需要经历问题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过程才能被行动者在主观世界内接受为日常知识并为之所在的群体成员所共享;内部日常知识则在成为自身的过程中经历了受特定情境与知识的影响而做出社会行动的行动者的惯习化、行动者的行动与行动者本身发生分离的行动的典型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向荣 《阅江学刊》2015,(2):144-148
新奢侈品是经过设计师设计的产品,生活方式决定设计,对新奢侈品的追逐也是我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新奢侈品把艺术和设计带入了日常生活,使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来理解艺术。在新奢侈品时代,人们享受的不是别人羡慕的眼光,而是舒适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7,34(3):12-17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人格有哲学、伦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多方面的涵义,包括了一个人全部的表现和追求。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世界伟大作家中,泰戈尔的人格追求别具一格,既体现了近代东方作家人格的总体趋向,也显示了属于他个人的特色,形成一种具有深刻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世纪中国社会给知识分子出的最大难题,不是价值选择,而是人格选择。知识分子是以其“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而“术”的灵魂是“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格选择合于道心方为至善。然而当代中国社会常以情势迫使一些知识分子作出了背弃道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吴小宁 《唐都学刊》2001,17(2):128-128
探讨对书法艺术的本源,可以看到,试图离开汉字本身,将书画融合的所谓的"现代书法"不是对传统的书法艺术的发展,而是对这门艺术的取消,是一些人无视艺术的规律,盲目或有意求"新"的行为;现代书法的困境主要在于书者浮躁的心境.  相似文献   

19.
薛爽  刘耳 《学术交流》2007,(5):139-141
闲暇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闲暇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典型的时代特征,折射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闲暇生活领域,大学生群体经济地位的不同虽然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能通过对其他生活活动时间的数量与结构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大学生整体的生活时间分配,进而对闲暇生活产生影响,并且经济地位的不同使大学生所获得的闲暇生活的收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一、媒介与社会心态:反映、拟态与建构 媒介中的社会心态,是否就是社会心态在媒介中的体现和反映?这关系到我们是如何看待媒介的.大致而言,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心态)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镜子说",把媒介视为映射的工具,用以照射社会现实和监测社会环境.这种观点对信息传播和效果传播有很大影响,不过很快受到挑战.因为媒介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再现社会的全部,而且媒介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即使在价值中立的层面上也会存在着"屏蔽"效应.如以新闻为例,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但并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媒介中的新闻,只有那些能产生社会效应的、新奇的东西或知识才会成为新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常态则很难上升为新闻.更何况,媒介呈现还存在着媒介机构、媒介人、政府及其市场干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