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蓝武 《创新》2018,(2):37-44
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昭示着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土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积极推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推进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与经济优势,实现土司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新形势下,市场引导,品牌引领,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无疑是实现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阐释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发展困境,认为农村城镇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突出,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农村文化相对城市文化发展滞后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指出我国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知识传播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信息中心和文化集散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实行开放办学,为城镇化建设拓宽新境;要发挥科研优势,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直接提供科技服务;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贯彻实施,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号角已吹响,在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建设中,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国情、新特征和新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人口态势对城镇化影响加深;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产生重要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加速转向。上述转变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模式、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目标,重点剖析了当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体制机制建设、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城市治理水平与发展韧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5.
北京文化遗产与现代都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历史名城的文化遗产,既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有世界文化的共同性,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但是,历史名城都面临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高楼迭起、城市膨胀的问题。历史名城北京自然也不例外。北京城市发展处在两难的境地: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要进行现代城市建设——如何使文化遗产与现代建设相得益彰而不扬此抑彼,并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历史名城的特点,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学家和园林学家经常被困扰的难题。本文就北京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制约和促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关系,提出了具体措施,以实现城市活动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从而使水资源为城市功能发挥提供更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丽珺  张继焦 《创新》2021,15(2):73-83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结构转变和功能变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文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多元化,如在城市复兴、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节庆庙会等不同场景或经济社会结构中均有存在,并以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型等不同的"结构—功能"形式,传承和发展着文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丽珺  张继焦 《创新》2021,15(2):73-83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结构转变和功能变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文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多元化,如在城市复兴、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节庆庙会等不同场景或经济社会结构中均有存在,并以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型等不同的"结构—功能"形式,传承和发展着文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音乐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创造、传承、发展并延续至今的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其表现形态体现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特定人群共享及流传至今的具体音响、音乐文化观念及音乐文化实践.将音乐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产业的框架之内进行开发和利用,则成为音乐文化遗产产业.音乐文化遗产的产业类型,则主要表现为以下经济形态:音乐歌舞观赏、社会音乐文化教学培训、音像制品的制作与销售,以及与其他文化产业类型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存在方式,如旅游、影视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学术交流》2013,(2):96-99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4,19(3):99-100
新时期文学在强化文化意识与文体意识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断解构文化与文学界限的趋势 ,造成了新时期文学过重的文化负担 ,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表现形态、积极和消极意义 ,作了深入分析 ,提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文化自觉的最高境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文化自觉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渗透着、呈现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国家政府很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所以我们就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21,48(1):42-5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文化自我的当代生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与生成中兼包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生命。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的文化思维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化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文化生命",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生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情怀",天下大同"的文化意境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了文化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自我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亚斌 《唐都学刊》2005,21(6):54-58
具有"文化焦虑"艺术特征的"废都精神",包含这样四个文化结构层面一是在它"喧哗与骚动"式的"废都现象"背后,隐匿着废都文化人深刻的废球、废国、废都文化生态思想;二是在它"弑父与恋母"式的"废都情结"之中,淤积着废都文化人自残、自戕、自毁的文化心理倾向;三是在它"性欲与死亡"式的"废都意识"里边,对象着废都文化人自尊、自卑、无奈的文化突围动机;四是在它"幻想和毁灭"的"废都心态"之内,包含着废都文化人渴望成名、被爱和理性的文化回归欲望.  相似文献   

16.
袁金刚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6,21(6):105-107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及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作了考察、梳理、阐释和总结,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乃至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反映了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人类文化的态势,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态势和规律,促进本国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化具有同一性,把握了问题的实质,不仅对进一步深化文化全球化的认识,而且对坚定我国文化建设的即定价值取向,继续推进文化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百顺 《创新》2008,2(2):42-44
爱国主义精神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让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化、大众化、多元化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边疆军营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发现、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震撼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先进典型和英雄群体。构建和谐边疆军营文化,要重视先进思想理念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传播,通过边疆军营文化这个特殊"窗口",展示边疆的安泰、繁荣、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18.
苗伟  李金花 《社科纵横》2011,26(5):126-129
人是文化环境的主体,在文化环境面前,人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环境是人直接面对的文化境遇,它既是人生存状态的集中反映和整体展示,又是人进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必须担负起文化环境优化的使命,通过各种创造性实践去优化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Ruse  Michael 《Theory and Decision》1974,5(4):413-440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man's evolution - in particular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s raised when we consider man as a cultural animal as well as a biological one. I argue that any adequate cultural evolutionary theory must have the notion of adaptation as a central concept, where this must be construed in a fairly literal (biological) sense, that is as something which aids its possessors (i.e. men)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I argue against theories which treat adaptation in a metaphorical sense, particularly those speaking of the adaptation of cultures without reference to men. Iron tools per se are not better adapted than bronze tools - it is the men with iron tools who are better adapted than men with bronze tools. I show that by taking the approach that I do, one can apply at once in a fruitful manner some conclusion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ary theory directly to men and their cultures. I conclude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raised by cultural evolutionary theori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confirmation and falsification.  相似文献   

20.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