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丹丹 《生存》2020,(9):0143-0144
互联网融入教学当中无疑成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本文着眼于“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高中生英语自主 学习策略展开讨论,笔者结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 些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参阅者提出 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
朱惠 《生存》2020,(4):0207-0207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在教给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实际学情,充分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将小学数学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本文联系实际,就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汤晓燕 《浙江学刊》2020,(5):171-180
法国中世纪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历来被视为欧洲中世纪杰出女诗人和女性主义先驱,英美学界有专门的"皮桑学"。然而在其生活时代,皮桑却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广受关注,她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与个人特色。皮桑认为,若要从根源上解决因王权衰落与大贵族纷争所引起的战乱,使王国恢复和平与秩序,社会的各个阶层须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保持社会机体的活力与健康,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政治身体";同时,女性群体具有"政治身体"不可或缺的特有德性,亦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故应在构建"政治身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着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其成因来自社会、自身、家庭、高校、外来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增添巨大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实验就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化学实验中要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如何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以“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鼓励质疑,倡导合作交流;要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要回归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保证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合法权威与道德自主的悖论,分析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并最终在法理范畴推断出道德上的公民不服从与法律体系本身的自洽,最终认为,公民不服从,不仅是公民的道德义务,更应当为法律体系结构本身所包容,任何人都不应当以法律或者其他原因为借口,从而放弃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率先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总体回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这个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调整思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由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以过去-未来为向度的引导大学生重点形成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感,过渡到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背景下的以现在-未来为向度的引导大学生形成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向度的转变,把"中国奇迹"的原因变成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奋力开拓新的境界,创造出无愧今天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国学热"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的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化热潮。本文立足"国学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从人伦亲情电影与古装大片两个维度,分析了"国学热"中的国产电影创作,着重总结了其在艺术成就、市场成绩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对国产电影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媒介属性,实现与国学热潮的积极互动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6):75-79
所谓"丧偶式家庭"抚养模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成员死亡产生的抚养模式,是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等社会问题出现以后,国家人口调整政策,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家庭人口需求,父母在高成本压力下的自弃行为;其类型繁琐,危害巨大。规制这种模式应当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强化法律抚养,履行法律抚养义务,综合建立检察监督和预防制度,强化行政执法,配合社区建设,实行联动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5,(8):149-153
春秋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滥觞时期。春秋行人是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他们以其特有的知识、智能、思想艺术在春秋时代政治、文化、艺术舞台上一展身手。春秋行人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行人,如郑国子产、鲁国叔孙穆子等,一类为无礼、无识、无智的行人,如齐国庆丰、卫国孙文子、晋国籍谈等。如此众多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描写人物的范例。春秋行人以其善辩的辞令、大义凛然的品格取得了世人的认同,他们生动鲜活的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5,(3):134-139
在春秋时期,"师保"是"傅"和"师"的通称,从职位上分为傅、少傅,师、少师;从来源上分"君命"和"私属"两类。诸侯太子之外,庶子亦可有师保,但一般出身低微,甚至等同宾客。师保与所傅者,属君臣关系,命运休戚相关。诸公子争位带来杀戮,迫使师保开始反思旧有的君臣关系。管仲认为,师保当以社稷为重,不应为君主一人殉身。师保为社稷之臣,而非君主之奴仆。在礼崩乐坏之际,身为师保,当具刚正之气,谏诤违礼,又当谦柔礼让,以礼自防。叔向和晏婴为师保,大量引《诗》、赋《诗》,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春秋时期的师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帝王师形象,对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价值领域,对经典的迷恋使任何新出的文学艺术都面临严格检验,也使古今之争成为文学艺术理论史中最尖锐的问题.从历史看,中国艺术的古今之争以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背景,其展开形态为春秋时期围绕音乐形成的新旧、雅俗、俭奢对立.在这一时代,古乐因为代表着伟大的传统而获得权威地位,新乐则因其欲望属性而被视为社会“礼崩乐坏”的破坏性力量,并因此缺乏存在的道德基础.至战国初期,这场争论因古乐的全面式微而趋于缓解,但却开了后世中国艺术围绕古今问题长期对立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陈煜 《学术交流》2004,(7):125-127
经过夏、商、周三代孕育、发展,规诲言谏在春秋时代进入空前活跃期。士人直言劝谏,君王虚心纳谏,是春秋时代特有的现象。士人谏诤是对春秋君主政体的有力辅助,对春秋诸国内政外交、图强争霸等进行纠偏引导,是和合哲学在古代政治文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邦交活动频繁,飨燕礼是在邦交活动中款待宾客的重要礼仪。仅在《左传》中,就记有各国飨礼宾客51次,记各国燕礼宾客13次。对于飨燕礼的研究和考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制及邦交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春秋会盟礼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4,31(2):107-113
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礼仪 ,它对于解决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调整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频繁发生的会盟 ,也成为春秋时期邦交中特有的现象。文章试图通过对春秋时期邦交领域中会盟礼的由来、会盟的目的和类型 ,以及其发展的趋势 ,做一粗浅的探索 ,以图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金大伟 《唐都学刊》2011,27(1):66-69
春秋时期晋国军队中的最高统帅称为中军将,中军将不仅在战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国内的政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晋国20位中军将帅的更替是晋侯与中军家族之间以及中军家族之间的博弈,中军将位荣誉和权力光环的背后充满了刀光剑影,考察中军将帅更替变化的原因、背景和过程,对了解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生态的衍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6,22(2):80-84
春秋时期,以儒、法、道家为代表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思想,各诸侯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在法律制度上也相应地起了变化,其总的特点是以保护私有财产权为中心的成文法在各国陆续出现。新法颁布之后,在各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最终新的法律体系取代了旧的法律制度,从而使中国的法制实现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化,使法律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并为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