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考察底线道德的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本质含义是指人们善的社会行为,底线道德是人们善的社会行为的最低层次。“不损人”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底线道德。考察底线道德应坚持“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有机统一,做到放眼宏观层次,牢记中观层次,注重微观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人们考察底线道德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吉刚 《云梦学刊》2012,33(3):79-84
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一个民族一旦道德文明的基本底线出现危机,那么,整个民族文化的底座便会丧失应有的支撑力。反观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最大软肋就是缺乏让人们信服的道德底线,奢谈“伟大而又崇高”的道德理想,其结果就是道德理想总是演变成空洞虚伪的说教游戏。  相似文献   

3.
人的概念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肩负一种人学使命 ,它以人的概念或人类统一性概念为最终根据 ,力图阐明一种完美的生活目的。伦理普遍性的寻求与人的自我认识的难题联结在一起。只有从人的概念的历史性演变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时代性内蕴着眼 ,才能清醒地辨识“普遍伦理”问题的真实意蕴。我们时代人的自我认识和普遍伦理追求取决于如何反省启蒙道德的遗产。当代伦理学必须从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意义上回到伦理学的人学使命。寻求普遍伦理就是要用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道德印证取代自我独白、自以为是的道德证明。寻求普遍伦理是在“全球共同体”的“底线”上寻求为人 (类 )之“道”。这是 2 1世纪伦理学必须担负的“人学”使命  相似文献   

4.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需要注重策略,讲究方法.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底线思维”有其特定的涵义,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守底线,强化阵地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全局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个体的生存底线;知微见著强化前瞻意识,牢牢把握学校的育人底线;明确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彻底守住教师的职业底线;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目标,不断唤醒学生的做人底线.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的治本之道与权宜之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永 《江淮论坛》2009,(3):49-54
稳定作为一种有序状态,兼具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维护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建构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道德性,增进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自愿认同。现代化转型中的国家,为在稳定的环境中推进改革发展,宜采取一种权宜之计,突出追求稳定的目的价值,缓和矛盾、减少冲突。这种权宜之计的界限在于既要维系基本的秩序,守住生存发展的底线,又要保障必要的活力,防止政府权威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南省树立了在科学发展基础谋求跨越前进的新理念,着力实施在化危为机中“弯道超车”、构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与“三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社会氛围等新措施,积极推进“一化三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建设“三个强省”(经济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守住“四条底线”(守住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四条底线不突破),努力积累经济、制度竞争新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省目标。  相似文献   

7.
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制约、塑造和影响,制度对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制度和制度环境不仅决定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同时还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善恶行为而言,制度主要是针对人的恶行的,制度决定人的善恶取向。制度公正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的实体化、具体化。制度公正具有“底线”特征,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8.
“安全为天”的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有敢  王伟博 《理论界》2006,1(4):65-66
“安全为天”决不能仅仅作为一句安全口号和标语,而应当作为企业安全伦理最基本道德理念和道德法则。它是企业伦理主体对人的生命安全利益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情感关怀,体现了人的生命安全利益至上的根本性伦理道德法则,并且要求将“不伤害”原则作为企业安全伦理的普遍性的底线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相君 《学术界》2007,4(2):262-269
作为“软法”的国际法,是否能够成为运送正义的有效渠道,一直颇受质疑和争论。近年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又再次强烈地冲击了国际法上的正义图景。道德是正义的来源和支撑。在国内法中,法律和道德紧密相关,并有国家保证正义德性的实现;在国际法中,法律和道德松散无涉,国家以利益为行动指南,先天缺乏道德上的行为能力。在国家利益中心主义的单维度思考模式下,正义图景的实现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国家间的共同根本性利益可以铸就国际社会的共同道德底线。对道德底线的维护,就是对国际法上不正义的消灭,如此,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与道德博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表现为第一部门与第二部门、权力与资本、公共人与经济人的三重博弈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政府与企业的现实博弈关系又具体体现为:“双轨博弈”、“多头博弈”与“利益联盟”。从理想的形态看,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博弈必须进行道德建构。本文由此提出“道德博弈”的问题,以寻求政府与企业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