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振 《人力资本》2008,(5):72-73
“周末哪玩去啊?”办公室里的“文艺委员”一发话,马上就调起了大家的积极性。“去烧烤吧,南山公园最近刚刚推出了烧烤服务,免费提供炭火和炉台呢。”“还是去打牌吧,上周小张把我们几个杀得片甲不留,得给我们一个‘报仇’的机会啊!”同事们还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一旁没说话的宋涛心里却是七上八下。  相似文献   

2.
“腰子”一直是男性钟情的壮阳之宝,尤其是烧烤时来上一串,在吃啥补啥的想法之下,这种食物就变得暧昧起来。然而,专家提醒这些想要壮腰补肾的男性,吃多了“腰子”小心不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诚明”之境是儒者“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地。“存在”的“澄明”为“此在”的人生追求,亦为“此在”的“无何有之乡”。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其人生观教育的重点。针对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的诸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之类的质疑,从幸福观教育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将其分解成“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将追求幸福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讲授,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并寻求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象山先生以“天爵”与“人爵”来群分人生价值的大小;以是否“堂堂做个人”来区分人生理想的有无;以能否徽“大人”来判别人生境界的高低。这一较独特的人生精神,发而为象山先生个性鲜明的人生践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象山先生倡导的这种人生精神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00多首唐宋词可以看作是词人们以词的方式书写的人生答卷。他们认为,第一,人生是“浮生”;第二,人生须当“及时行乐”。他们在平凡生涯中“享受人生”,包含着获取审美愉悦和热爱生活的合理性,也是当时社会经济高涨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引起的人的个体价值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升值”。也正因为唐宋词人更其看重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因此无论在哀叹惋惜“浮生”虚空方面,还是在“全方位”地享受人生方面,词的思想蕴含和艺术表现都比前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细腻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丰子恺审美观的特质在于一种“直视”的精神,即一种抛却外在束缚而直面事物本身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丰子恺提出了以“绝缘”为核心概念的审美理论;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问题上,则倡导“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文章最后简要探讨了丰子恺“直视”审美观的人生观基础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中专学生的社会身份地位较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其人生追求也就出现了新的特点。该从分析当代中专生人生追求的主要特点入手,着重关注他们人生追求中人生理想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当代中专生的人生理想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13.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开篇“补天”、“还泪”以及“太虚幻境”的三个神话,具有一种“幻境迷离”之美。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使得作者不得不借虚写实,更重要的是这三个神话透射着深挚的现实关照和深刻的人生哲思,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爱情、人生以及生命的深沉探索,也是其矛盾情感世界和真实人生体验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填字游戏     
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的天灾人祸总是不请自来,人生的苦难与灾祸往往不期而至,难以避免。如何正确对待“苦难”,这确是人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懦弱者在“苦难”面前,丧失信心,失去勇气,眼前一片黑暗,最终被“苦难”压倒;坚强者在“苦难”面前,  相似文献   

17.
人生小提醒     
犁航 《百姓生活》2010,(8):18-18
学会道歉 人生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诚心地说“对不起”。道歉是人生的处世艺术,不会说“对不起”的人,必定是孤家寡人。有时一声“对不起”,可以消去对方莫名的怒火,而刻意去狡辩的话,则可能爆发剧烈的争吵。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自然状态中的人类生活是卢梭百般推崇的人生福地;“小邦寡民”的社会,是老子无限向往的生存环境。卢梭认为,欲望的膨胀导致人生陷于痛苦不堪。道家学者也认为,现实人生的痛苦渊源于人们炽烈的欲望。卢梭良心的概念、陆九渊“本心”的范畴和王阳明“良知”的观念,实质上代表着中西哲人对文明社会弊端的深深忧虑,并显示出人们对远古社会的那种温情脉脉、田园牧歌式人生状态的神往。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4,(2):53-53
炎热的夏天,太阳像是一个大火球,不断向地面喷发滚滚热浪。有一座十二层高的居民楼似乎不畏这阳光的“烧烤”,在烈日下倔强地挺立着。忽然,从这座高楼第四层一户人家的窗子里飘出了一丝青烟,闪着一丝火花——似乎是窗帘在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