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高秀芹周作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存在。他既受到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洗礼,还与佛教思想结下难以解脱的奇缘。在他身上深深铭刻着第一批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向外求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这是那...  相似文献   

3.
研究周作人是舒芜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舒芜的周作人研究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对于周作人的人和文,他所流露的是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同情.对于晚年的舒芜来说,周作人研究已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以这种特殊方式,舒芜实现了为自己辩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写有不少谈遗民的文章,在民族命运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境中,周作人与遗民文化的此番对话别具深意。周作人的遗民话语呈现了遗民思想与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他肯定的是思想通达而兼具民族气节的遗民,对历尽劫难仍保有闲适情趣的遗民深具同情。在移民、忠义、降节者几种乱世人生选择中,周作人对遗民式生存有所肯定,然而其“以气节为时俗”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思想观念又使他对遗民式生存进行了价值颠覆。  相似文献   

5.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附敌之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附敌之思想探源郑纳新背叛民族的变节选择,使周作人这位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青年们所敬爱的精神导师、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永远无法得到人们的谅解。虽然他早已背着千夫所指的沉重压力在冷清的耕作和一场特殊的“革命”运动中离开了人世,但人们的感情并不因此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诸多方面,周作人(1885——1967)都有他重要的一席地位。但是,由于他依附日本的行为不为国人原谅,由于他与鲁迅、左翼作家相对立为世人误解,故历来就对周作人缺乏研究。但正如钟叔河先生所说的:“陈婆虽有麻子,所烧的豆腐固未尝不好吃也。”今天认识到这一点的已不乏其人,已出现不少论其文、论其思想的高质量论文。然而,对周作人文章学思想作系统深入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我想,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个大文章家,其文章学思想无疑是一笔丰富的遗产,他的文道观、文章功用观、文章美学观、文章风格观、文章章法观、文章技法观、文辞观、文章翻译观、文章批评观、文  相似文献   

9.
韦宏 《北方论丛》2011,(4):44-47
周作人最早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并将其应用于儿童文学理论建树、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等方面,这在现代中国起到了首创和引领的作用,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而又绕不开的存在,历来褒贬不一,话题之多或许仅次于鲁迅。周作人及其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儒释道及古希腊、基督教、日本等文化体系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但纵观其一生,周氏的思想与创作与中国文人传统关系密切。笔者站在背离与回归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分析周作人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创作与活动,考察其与中国文人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韩清玉 《天府新论》2011,(4):152-15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带有思想启蒙色彩,另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在启蒙问题上,他抓住启蒙的切入点———"个人"立论,与文学性质的个人化契合。周作人把文学作为个人情感的表现,尊重艺术本性。在思想启蒙与文学自律这一基本问题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为全面理解其文学观提供了一种参照;对于当下倡导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坚守文学性等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沦陷了的北平一步一步走上叛国附敌的道路,最重大的一步是1941年1月6日,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以后还担任过其他高级伪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法院以汉奸罪,判处周作人有期徒刑十年,南京解放之前交保释放。全国解放后,由国家出版机构安排给他文学翻译工作,保证他有经常的较优厚的收入,发挥了他的文学才能,在提供鲁迅研究资料方面,他也做出相当的贡献。但是,解放以后,对于他叛国附敌的罪行一直还是确认的,从没有在政治上法律上给他做过什么平反,  相似文献   

14.
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利 《北方论丛》2001,(5):54-59
周作人的文学地位不仅在于散文的贡献,而且在于文学批评的开展,他的文学批评具有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即对“人”的关注,并由此理解与持持新潮的出路的作家作品,开拓一些文学样式的新的美学风格,同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又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即以平淡自然为文学批评标准去衡量作家作品,其文学批评的风格也与中国传统的文评风格相似。  相似文献   

15.
李景彬的专著<周作人评析>、<周作人鲁迅比较论>可谓中国最早的两种研究周作人的个人专著,前者更是第一部周作人研究的个人专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作人研究的演进让人看到了令人遗憾的局面--相关的学术史文献以及相关的后续研究出现了忽略李景彬富于学术个性和学术钻探力度的研究成果的偏向.而纵观当代中国的周作人研究现状,李景彬的研究立场、思路和声音恰恰是最缺失的.80年代李景彬的周作人研究有着可贵的整体意识、时间意识,他坚实、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他对于周作人的一系列肯定和质疑、否定、批判呈现出独到的学术意义,也留下了尚待阐发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新村主义”思想深受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但又与其有很多不同.在“争”与“存”相对立的发展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偏重于“存”,但并未否认同类内部和异类之间的“争”,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则更偏重于“存”;在“利己”与“兼爱”相对立的平等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偏重于“利己”,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则更偏重于“兼爱”;在“封闭性”与“开放性”相对立的过渡观上,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但偏重于“封闭性”,与武者小路实笃相比,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在程度上更偏重于“封闭性”.这表明周作人在介绍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使“新村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林树帅 《齐鲁学刊》2015,(2):136-141
周作人一生的写作前后持续60多年,著译文字达千万字以上,其中由其亲自编订完成的各种文集、诗集、书信集及回忆录共35种,其中绝大多数自编文集集名都含有其特殊的意见与迥殊的审美品味。对于周作人自编文集集名含义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周作人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文学主张、写作风格与文化旨趣。周作人自编文集集名的更迭似乎预示了周作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从郁郁葱葱,到枯老干涩,以至成为毫无生命气息的木片,最终走向寂灭。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核心人物,始终站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最前沿,引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方向,不断寻找适合中国历史境遇和文化语境的翻译方式。一方面,周作人遵守"直译"的文学翻译方式,将异域文学所讲述的地方知识、情感体验、精神价值、文学观念、审美方式等内容,以不加任何文学修辞的方式直接复制过来,使文学翻译呈现出单向度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周作人又不断延伸和拓展"直译"的翻译范式,使"直译"向"意译"靠拢,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灌注时代的文化导向和个体的文学理想,将文学翻译演变为文化他性和文学自性相互冲突和交融的场域。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具有超越时代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和收容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20.
高玉 《河北学刊》2004,24(3):136-140
周作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不同,周作人是自由至上主义,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周作人的悲剧性命运既有自由主义在中国悲剧性结局的普遍性,又有周作人对自由主义误解的特殊性.这是抗战时期周作人附敌之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