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佳菲 《社区》2014,(36):19-19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一边是城市垃圾处理中的棘手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围城”之殇随之而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浙江省杭州市望江街道近江西园社区的社会组织日前将此课题作为重点工作,群策群力,做好“减法”保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必将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和生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生活环境主义强调从生活者的角度出发,重视生活者的智慧,主张从当地居民的生活历史和生活取向中,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答案。生活环境主义范式不仅对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打印纸双面用教材、资料循环用不乘电梯,走楼梯从身边的点滴事做起,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上海市环境学校师生的共识和目标。随着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那庄严的承诺,从全国两会的热议,到各家媒体的宣传,低碳不再是专业人士口中的生僻词,而成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上海市环境学校作为环保类专业的特色学校,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和专业优势,成为创建低碳校园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4.
吴沛林 《华人时刊》2000,(11):19-19
在“东方之珠”香港,人们普遍有着较好的环保意识文化素养,甚为重视维护和不断改善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几个月来,港人掀起一波又一波“绿色行动”,以使这颗明珠不断焕发绿色怡人的风采。 黄了一笔旅游生意引发一场“争气”行动 4月上旬,香港旅游协会披露,原订有250名欧洲商人参加的于明年来港召开的商务会议,因主办机构驻港代表不满意该地空气质量,决定取消在港开会安排,改到其他环境较好的地方。此事对于非常依赖旅游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新天地》2012,(12):55
2012年11月17日下午2时许,由"京城有机会"主办、百年创生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1日有机生活"全国公益宣讲活动——暨有机生活爱好者沙龙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践行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创造和谐、绿色的健康家园,带动大众了解和享受  相似文献   

6.
程才柱 《社区》2014,(34):24-25
为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增强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通过“网格化管理抓服务、特色化建设抓示范、组织化监督抓民主、保障化减负抓增效”等“四化四抓”措施,切实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家义 《老友》2008,(5):41-41
"乐活"这个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在1998年提出,并以lifestyle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中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汇。简单一点说,"乐活"就是维系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在消费时,考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绿色技术创新在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发展之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集聚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基于2007年—2019年全国280个城市的宏观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金融集聚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布区域的城市中表现不同。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集聚与环境规制协同作用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时发现,金融集聚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所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周边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结论为推动金融集聚和健全环境规制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0,(22)
时下,绿色生活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式,叫做低碳,其含义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表明,以舒适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这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太多,对气候环境以及地球生态会  相似文献   

10.
王玉龙 《社区》2012,(22):60
在澳洲,随处可见大片的绿地、公园和人行道,不禁让人感慨,这里真不愧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当然不排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地广人稀,环境自净能力强,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其政府、企业、公民的强烈环保意识。澳洲是一个旅游大国,在发展旅游方面也是用心良苦,既要能繁荣旅游产业,又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为  相似文献   

11.
王玉龙 《社区》2012,(33):60-60
在澳洲,随处可见大片的绿地、公园和人行道,不禁让人感慨,这里真不愧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当然不排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地广人稀,环境自净能力强,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其政府、企业、公民的强烈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阐述,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未来蓝图的愿景描绘,更是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所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和面向全国各族人民的绿色政治动员.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建设“美丽中国”还是实现绿色“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全民上下基于一种崭新政治认知与政治共识的切实行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应只是关涉少部分人的道德高尚举止,而且必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与正当行为.在笔者看来,对这一点的最好注脚就是因2013年春节前后肆虐华东大部分地区的严重雾霾而迅速升温的大众“呼吸关切”.只是这种“雾霾政治学”所包含的哲理或意蕴要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理解,值得更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徐炯权 《社区》2010,(33):6-10
时下,绿色生活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式,叫做"低碳",其含义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表明,"以舒适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这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太多,对气候环境以及地球生态会造成破坏,其后果将是一场灾难。而避免这种后果的途径之一就是”减碳”。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活在我国方兴未艾,发展至上论、消费无限度、过度依赖技术等思想认识误区使低碳生活面临困境。老子的“啬”思想主张人们依“道”而行,心中树立爱惜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上,节制少耗费,着眼于永续发展,“啬”的实践路径则包括反思自身本性、慎用技术、合规律的节制节俭等,这为解决低碳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同时,“啬”思想还启示人们在走低碳生活之路时要学会自我反思与批判,在道德指引下追求真正的幸福,政府也应学习践行“啬”思想,在社会中形成倡“啬”的风气。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持续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双碳”目标通过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碳内涵,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协同减碳,促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潮流的机理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消费结构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同转变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路径顺利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去第四城发展的话题,本刊做了一个小型调查。共有200名职场人回答了问卷,针对调查结果,本刊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城市与文学的角度,从城市与城市居民最寻常的关系点,一个城市得以扩大发展的核心因素--城市生活方式,来观照初唐洛阳与唐诗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洛阳城市发展最盛的初唐时期,在城市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中考察有关这个城市的诗歌.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城市,"唐诗"成为社交圈的主要话语.诗歌的创作和应答构成城市的主要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金陵瞭望》2010,(15):6-7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南京市委、市政府结合南京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为新一轮南京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工商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个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和履行好工商职能.大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为全市“三个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为此。工商系统迅速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22条意见.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营造全市“三个发展”良好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同时,社会化媒体中出现环境抗争日常化现象。以"日常环境抗争"形态呈现的"PM2.5"术语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过程构成了新的抗争政治剧目。此剧目仍属"解放政治"抗争范畴,但蕴含着"生活政治"的实现可能。作为抗争对象的国家同抗争者之间的持续协商是"解放政治"的出路,而国家由抗争对象角色转变为生态舆论引导者角色则是"日常环境抗争"内化为"生活政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杨舜 《金陵瞭望》2010,(17):49-49
今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三个发展”.提出城市环境“三个提升”的举措.据此,城市建设新一轮高起点项目正式启动。“三个提升”也为园林行业带来机遇.全行业施工企业闻风而动.积极面向市场.竞争重点项目.抓好现场施工.正营造出新的绿色景观.以实际行动落实城市“市容市貌、功能品质、人居质量”三个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