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是建筑色彩设计的重要指导理论。在建筑色彩设计中,首先就必须运用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处理好建筑色彩视觉造型与建筑视觉造型、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建筑色彩设计中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第一是把握基调,注意整体性;而后是在个体或局部发挥个性,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之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红色建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进行的革命、建设的感性记录,是红色文化的具象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筑空间语言。伴随党百年历史的时代变迁,红色建筑的内涵也发生着转变,经历了从传统建筑、革命建筑到典型建筑的嬗变,并在交融互通中实现了升华。从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视角看,红色建筑具有革命性与纪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时代特征,在历史发展的时空中既关照了历史传统又展示了时代精神。中国的红色建筑作为百年党史的物质承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红色建筑话语体系有利于展示党的百年成就与经验,有利于增加文化认同,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方式。为此,我们应在历史与未来的视域中深化红色建筑的学理研究;在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中传承红色基因;科学地保护与研究红色建筑,注重用红色建筑文化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4.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惠州学院主办了2013"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特别是对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展现了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建筑在房地产业主导下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这一时期历来是 近代建筑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理论等建筑本体要素的研究,而建筑商品 化对建筑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通过系统分析房地产业与中国近代建筑演变之间的关系,揭 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筑技术进步和现代建筑风格兴起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试图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为中 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9.
府衙建筑作为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统治的象征性建筑,是当时礼制制度与社会规范的浓缩反映.它等级明确,式样规范统一,又具有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的多重特征.淮安府衙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为数极少的此类建筑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格局与形制特征,有利于了解淮安地区特殊地理区位影响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族性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立位置的建筑形态,经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建构,对民族性建筑的理解与价值评判在全球化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标准。本文通过对民族性建筑流变脉络的梳理,重新审视了民族性建筑以及建筑的民族性、地方性在当今全球化社会中的内涵与意义,着力强调其中不可忽视的民族自尊与民族意识的社会性隐喻。  相似文献   

11.
在人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作用的社会活动中,及主体自身的精神观照中,作为以观念表现为核心的建筑艺术,经历了实用、文化到艺术的发展历程。定居的开始是建筑艺术之雏形,文字的产生是观念艺术之滥觞,教化的时代是建筑艺术之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属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道教文化的载体.就建筑形式和艺术特征而言,经过与佛儒建筑的融合与渗透,道教建筑依然保存其独有的文化特征——神话内核,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特色.介绍道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神话对建筑思雏的影响,以及遗存的道教建筑特有的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建筑是建筑理论及设计手法在源自解构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吸收新科学思想(如复杂性理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生成的一种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颠覆性改变的建筑新样式。它祈求建筑的物性、人性与神性的有机统一,挑战秩序、稳定性与僵化,崇尚新奇、自由、多元和无序。作为一种建筑新样式,解构主义建筑旨在对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加以批判,深入剖析建筑现状与生活世界,试图从艺术与哲学的高度来达到重建一种回归本原的全新的"建筑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从艺术境界出发的。建筑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与诗歌和音乐有许多共同之处,建筑形象的诗感和音乐性,要靠人去感受,有无诗歌和音乐的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建筑的作品性与艺术性的普遍本质中追问建筑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差异,探讨建筑艺术是如何自立的,乃至建筑与创作的关联性等,并剖析建筑艺术设计特有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文学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与建筑,西方古代文学与建筑,以及现代文学与现代建筑三个方面,阐明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共通性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具有广泛的审美共通性。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艺术审美共通性规律有助于建筑审美想象的展开和建筑审美体验的深化。本文试从客体审美属性、主体审美愉悦及审美心理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设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然环境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宏观背景,地域文化则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础要素,旅游主题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与自然协调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的景观化与美学布局是吸引游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