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巧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29-131
重庆历史上出现过六次移民,而最有影响力的应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因移民而出现的移民会馆遍布四川及重庆地区.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要数重庆湖广会馆.本文作者将对移民会馆的产生和兴起原因、会馆的特点与职能做一探索;并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庆湖广会馆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以期人们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会馆是明清及民国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它以"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为旨趣,倡行义学、义诊、恤贫、助丧等慈善活动,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善款来源有多种渠道,保障善举义行的正常开展.会馆作为民间社会的乡邦组织,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会馆建筑 ,其数量与分布 ,位居全国之首。这与明末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等历史背景无不相关 ,在此 ,本文以成都洛带会馆建筑作个案分析 ,在剖析会馆建筑本身的建筑、空间特征的基础上 ,对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作个初步的考察 ,试图从地方文化的角度诠释这一特殊建筑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认为明清之际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 ,使整顿市场秩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封建政府长期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 ,官商不相交接 ,造成市场管理的空白 ,使得工商会馆不得不承担起整合市场秩序的任务。工商会馆通过制定行规业律 ,仲裁商务纠纷 ,营造“诚信”的会馆文化氛围 ,以规范商人的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因而主要以明清各地的山陕会馆为例 ,论述上述会馆在整合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莉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17
天津作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和京城的门户,为五方之民杂处的都会,此地以同乡会为基础的会馆的兴起,即与此相关.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会馆的性质也发生了某些变化,除了商业上的特点外,还夹杂了政治关系、崇奉名人、敬神、慈善等种种因素.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蔡云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27-32
陕南会馆大多产生于清代中晚期,具有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的显特点。陕南会馆在当时起到了联乡宜、办善举、祭祀神灵、协商商贸和维护自身利益等作用,对近代陕南区域城镇的建筑、经济、人口和区域化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山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行业会馆.又是清代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的根据地.近代佛山武术的发祥地,但由于琼花会馆早已平毁,史料匮乏.人们对琼花会馆的认识十分有限。正因为琼花会馆与天地会及佛山武术之间存在联系,因此.通过利用研究界在佛山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从新的角度就琼花会馆及其建筑的始建年代、型制与规模及被焚年代作了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明清商人会馆出现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商人是一个古老的社会阶层,它随着商品交换经常化的出现而产生。中国富商大贾代不乏人,但商人的社会组织———会馆,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这是因为明清历史为它提供了建立的契机。市场扩大,商人增多,士大夫对商人及商业的认同,为商人会馆的出现创造了历史条件;归属感的需要,捍卫商业利益的推动,把商人会馆的建立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李祥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从中国剧场发展史看,在独立的戏园出现之前,或者与独立的戏园相辅相成,会馆、神庙戏台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场所。从传播学角度看,移民会馆也是向大众传播戏剧文化的重要场地,除了会馆戏台上艺人唱、做、念、打的动态演出,各种静态的戏曲故事及人物雕刻作为会馆建筑装饰,亦可谓是绝妙传神的"无声戏"。结合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考察移民会馆与戏曲文化的关联,是戏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鼓楼区坚持文化发展面向基层的原则,立足社区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社区展览馆,目前已有石头城社区博物馆、颐和路将军馆、南洋劝业会纪念馆、丁山社区新文化馆,给鼓楼文化增添了的内涵。这些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架起了与社区百姓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13.
洛带古镇的客家会馆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燕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49-53
洛带古镇位于四川客家群体两个大本营之一--成都东山地区的中心地带,古镇内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三大会馆建筑巧妙地将外来的文化风格纳入到地域传统之中.通过对洛带古镇会馆建筑的研究分析,可找出它们在设计营造上的部分特征,这些特征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仍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会馆看清代海南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的流动 ,清代海南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海内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商业会馆在海南的建立以及琼州会馆在海内外的活动是其发展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15
明清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除了皇宫、民舍、庙宇,还有一群集三者的宏大、人气与精神寄托于一体的会馆建筑,这些耸立在大江南北的建筑,通过遴选地址、建材、匠人、工艺以及样式,呈现出各地的风俗和建筑者的审美与财力的差异,体现了主人的情怀和追求,深刻昭示和影响了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襄阳双沟镇是一个具有晋商历史文化典型性的古镇,其2014年新出土的《乾隆山西会馆碑记》为我们探究清代山西商人的行踪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历史资料,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清代山西商人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民国的会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着巨大影响。政治上 ,会馆不仅成为革命活动的场所 ,而且还走向社会 ,与众多的革命组织一道从事革命活动。经济上 ,会馆以自身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变革 ,是民国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北京会馆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清代是北京会馆迅速发展的时期,既有众多的士人会馆,也有不可小视的工商会馆。北京士 人会馆的出现与发展始终都与官僚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而无论是士人会馆还 是工商会馆,其作为以地域为纽带联络同乡同籍的公益机构,在修睦、敦谊、敬神庥的过程中,也为士商两个阶 层、两种文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融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0-44
会馆是客居外地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0.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5)
清代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长。移民定居成都后相继建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会馆,以维护他们在成都的发展。作为清代成都移民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成都境内形态各异的各省会馆,不仅是清代西南建筑的杰出代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都社会的发展,使成都的工商业陆续恢复,城市建设也日渐完善,各地文化更通过会馆实现了交汇与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成都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