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中,有六百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人通过"死亡"这一主题表达了其对成名梦想破灭后的矛盾与困惑,于"死亡"的畅想中寻求"回归"和"永生",以掩盖其真实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惟一分行抒写的诗篇.因其副标题是"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一首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本文要说明的是,这首诗鲁迅采用了自嘲、戏谑的外在讽刺方式,掩盖其内心彷徨、苦闷、焦虑的复杂感情.在幽默、夸张和戏谑中,同自己恋爱中的彷徨、苦闷、焦虑和自卑感捣乱,从而也消解了鲁迅的彷徨、苦闷、焦虑和自卑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史观角度去阐释川陕苏区精神,能发现川陕苏区精神的历史形成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巴山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川陕人民群众是其形成的历史主体。同时,川陕苏区精神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深度彰显了群众史观。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川陕苏区精神研究,弘扬川陕苏区精神,要将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丰富川陕苏区精神的实践载体,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明后期诗论中关于七言律的取向之争,反映了盛唐派对七律发展中正与变的不同认识。被视为"正宗"的盛唐七律平和优雅、高华壮丽,这种格调的形成与七律和乐府歌行的同源性以及早期主要用于应制体的历史影响有关。杜甫七律被明清诗家公认为"变格",其深层原因在于杜甫探索七律体式原理和发掘其表现潜力的自觉意识。他不但在继承初盛唐七律传统表现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其题材、结构及表意抒情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期七律中利用七言可以单句成行的特性,加大句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跳跃性,以及句脉转折的自由度;同时在意象的提炼组合以及与声调的配合方面深入到心理感觉的表现。这些探索的意义在于从多种角度发掘了七律体式对各类题材的适应性,大大拓展了七律的抒情和议论功能,使七律在体调和表现上进一步与七言古体区别开来,并以其能"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的巨大容量成为中唐以后应用最广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停电。一名学生说了一句"见到鬼了",使上晚自习的学生在楼梯间互相挤压、踩踏,最终酿成8人死亡、27人受伤的惨剧。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大诗人频出,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诗篇。但就在唐代,也出现了不入流的却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打油诗”。 谁是打油诗的鼻祖?唐人张打油先生是也。比如,张打油先生写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就是这样一首充满野趣的诗,竟也流行了1000多年。张打油先生还有一首咏雪诗呢,虽然没有前一首有名,但风格基本是一致的:“六角飞花下九霄,街头巷尾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正因为这样风格的诗是张打油先生首创,于是,后人也就以“打油诗”命之。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大诗人频出,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诗篇。但就在唐代,也出现了不入流的被人不屑的“打油诗”。谁是打油诗的鼻祖?唐人张打油先生是也。比如,张打油先生写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就是这样一首极为粗俗的诗,竟也流行了几千年。张打油先生还有一首咏雪诗呢,虽然没有前一首有名,但风格基本是一致的:“六出飞花下九霄,街头巷尾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正因为这样风格的诗是张打油先生首创,于是,后人也就以“打油诗”命之。想不…  相似文献   

8.
正在河南省西南部,秦岭东麓伏牛山脉的环抱之中,有一个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的南阳盆地。这里南蔽荆襄,北控汝洛,西通关陕,东接江淮,"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自古以来即被视为"豫鄂要塞"、"山陕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个盆地之中,有一个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就是南阳。汉代文化的发源地南阳简称宛,因处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阴而得名,古时曾被称为"申吕之国"。从旧石器时代的"南召猿人"遗  相似文献   

9.
建炎三年五月至绍兴三年,南宋在川陕地区设置宣抚处置司,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的权力,导致地方权力强大,触及中央集权统治。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之权的授予、运作、废除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南宋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行政运行的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了南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向有"诗史"之称,其诗史性不仅体现在叙事性极强的古风中,也体现在以抒情见长的七律里.杜甫创造性地完成了以抒情反映诗史内容的创作方式,在诗史中仍把抒情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秋兴八首>等诗篇则通过抒情的反复咏叹和客观意象主观化,体现了其"篇终接混茫"的美学追求.意象密集和音节错位所造成的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是杜甫七律超越初盛唐七律之处.  相似文献   

11.
明清学者称杜甫七律为"变调",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被总结为"以古为律",即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表现功能、审美趣味和创作精神来创作律诗。杜甫安史之乱前后系统学习《诗经》、汉魏古诗创作大量新乐府和古体诗,为其此后"以古为律"奠定了基础。从修辞角度来看,杜甫使用拗律、用词拙朴变传统七律圆转和谐、华美清丽为奥峭顿挫、朴质疏野,古人称之为"以古调入律";从篇章结构和表现功能看,杜甫吸纳古诗叙写人生事态驱驾才势、曲折尽意的特点,变盛唐七律板滞僵化的情-景结构为气脉动荡、首尾浑成,古人称之为"以歌行为诗"、"律诗不离古诗气脉";从诗学精神上看,杜甫力图吸纳《诗经》的"比兴"精神改造源自齐梁的用于应酬、应制的七律诗体,议论时事,咏怀咏史,悲壮苍凉,意境深闳,达到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融合,古人称之为"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以《诗》为诗"、"律讽"。"以古为律"使杜甫七律对《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吐故纳新、兼容并蓄,从而将七律体提升到新境界,成为中国诗学史上难以逾越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2.
明清学者称杜甫七律为"变调",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被总结为"以古为律",即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表现功能、审美趣味和创作精神来创作律诗。杜甫安史之乱前后系统学习《诗经》、汉魏古诗创作大量新乐府和古体诗,为其此后"以古为律"奠定了基础。从修辞角度来看,杜甫使用拗律、用词拙朴变传统七律圆转和谐、华美清丽为奥峭顿挫、朴质疏野,古人称之为"以古调入律";从篇章结构和表现功能看,杜甫吸纳古诗叙写人生事态驱驾才势、曲折尽意的特点,变盛唐七律板滞僵化的情-景结构为气脉动荡、首尾浑成,古人称之为"以歌行为诗"、"律诗不离古诗气脉";从诗学精神上看,杜甫力图吸纳《诗经》的"比兴"精神改造源自齐梁的用于应酬、应制的七律诗体,议论时事,咏怀咏史,悲壮苍凉,意境深闳,达到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融合,古人称之为"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以《诗》为诗"、"律讽"。"以古为律"使杜甫七律对《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吐故纳新、兼容并蓄,从而将七律体提升到新境界,成为中国诗学史上难以逾越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7,(1):48-56
杜甫七律的声律体制是:1.确立四种正格律句和三种变格律句,其首创丁卯句法对后世影响深远;2.正体七律(全诗由正格律句或由正格律句加变格律句构成,且粘对无误)共计117首,占总数(151首)的77%;3.拗体七律34首,有四种类型:局部失粘、首联或首句非律句、对仗使用非律句、全诗多用拗句仅保留中间两联词性相对,皆事出有因;4.失律度为23%,低于初唐的39%,盛唐的27%,为七律声律定型于大历时期起到重要作用;5.使用四种平仄格式,主次合度。其韵律体制是:1.严格依照《唐韵》押韵,仅有1首出韵;2.限押平声韵;3.以首句入韵为主要格式,共115首,占总数的76%;4.使用韵部覆盖面大,而以使用宽韵为主,亦有所偏好。其对仗体制是:1.对仗规则严密,杜绝一联中重复用字;2.对仗数量超出额度;3.对仗种类多样,追求工整,最先将"狭义当句对"引入七律。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山区,有一条秀丽的云溪河。云溪河畔,并列着两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一个叫热泉村,一个叫花园村。在花园村,有一个叫胡冬旺的普通农民,用爱心呵护5个家庭,孝敬9个长辈,养育了8个"儿女",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抗战前夕,川陕交通处在由古代驿站交通向现代公路交通的过渡阶段。秦岭南北的川陕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1932年,国民政府作出了以西安为西京、以重庆为陪都的决议后,川陕交通举国关注。在此背景下,何庆云、李文一、吉尔门、林散之四位风华正茂的中外学人,从1932年至1935年,通过秦蜀古道畅游川陕,记录了古蜀道最后的辉煌,全方位展示了古代栈道向现代公路过渡时期的川陕交通面貌。何庆云在1932年9月12日到9月20日,从汉中到宝鸡,用八天时间。此时川陕公路还未动工。李文一的汉中至宝鸡之旅,从1935年的6月8日至6月15日,前后用了8天时间。美国记者吉尔门由成都到汉中大约用了九天时间,由汉中到凤翔大约用了六天左右的时间。书画家林散之自汉中至成都,一千四百余里,用了十九天。李文一与林散之都看到正在建设的川陕公路,但他们经行的仍然是“连云栈道”。连云栈道仍然是川陕交通的官驿大道,在1937年之后川陕公路完全取代了沿续千年的古栈道。  相似文献   

16.
"荆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在明清两代所指实为楚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区。成化年间,明朝开始在此构建繁复多元的统治网络。荆襄"控制三藩",是明朝加强多省交界地区统治的典范;荆襄界邻数省,管理难度极大,其军政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与湖广分省相应,并不断调适的过程。明代荆襄虽然具有"省"的一些特点,但其本质上是"边"与"镇",而非省。  相似文献   

17.
2009年除夕,央视春晚推出了赵本山和其徒弟的小品《不差钱》,让广大受众认识了一个穿着苏格兰裙装的"小沈阳"。"小沈阳"因此一夜成名,着实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娱乐焦点。文章试以马莱兹克系统模式为切入点,从受众、内容、媒介三个方面多层剖析"小沈阳"现象的传播,并进一步提出消费文化时代下受众接受信息时特点的变化、"小沈阳"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以及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小沈阳"的一夜走红。  相似文献   

18.
出位者我们终于迎来了安迪·沃霍所说的"任何人都可以成名10分钟"的时代。那些一夜成名的男男女女们像走 T 台秀一样,在聚光灯下匆匆上场,人们还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样子,他们就已转身下场。而下一位又迅速地上场了,一场又一场的"秀",让人目不暇接。秀者得到了万众瞩目的机会,看客大饱了眼福,一场热热闹闹的互动游戏,满足了所有人的娱乐需求。在这个人心浮躁的 web2.0时代,出名无疑已更加迅捷和方便,只要你拥有吸引眼球的"绝招"。说狠话,做狠事,"不走寻常路"的出位表演,无疑都是吸引眼球的好招。人人都可以扔出一块石头,激起一朵浪花,震起一片涟漪,迅速成名,然后迅速被遗忘。所以请珍惜你那宝贵的10分钟,也仅仅只有10分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06,(2)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