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从未写过论人生的专门著作,但他却有丰富而深刻、精辟而通俗的人生论思想.这些思想就体现在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的许多文章中,尤其是诸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名文章之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对白求恩有段著名的评价:“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一连说了五句“一个…人”,实际…  相似文献   

2.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3.
为失败而笑     
李敖 《社区》2008,(26):23-23
有一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一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  相似文献   

4.
清华的精神     
吴祥宁 《社区》2012,(8):20-21
我在清华念书时。章名涛先生是电机系主任。他在1950年的一次集会上.讲为学与为人这个问题。他说,为学与为人,为人比为学重要。为学再好,为人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我始终记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  相似文献   

5.
我观“国学热”邓绍基有一位同学递来一个条子,问我对这几年“国学热”持何看法?我觉得很难用几句话说得清楚。我赞成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教授在一封信中的看法,就是有分析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不能排除某些人想用孔夫子、董仲舒来抵制马克思主义、摒...  相似文献   

6.
蔡轶 《金陵瞭望》2006,(12):52-53
说到金陵“金箔”的历史掌故.自然说不完道不尽。但要讲继承传世品牌,我们便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被人称为“中国金箔大王”。“再现金箔光辉的人”——南京金箔集团总裁江宝全。  相似文献   

7.
张丽 《金陵瞭望》2007,(22):53-53
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的新要求.感悟颇深。尽管上级对反腐倡廉教育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拒腐防变守纪律”这个主题内容始终不会变。实际工作中,如何让“拒腐防变守纪律”变成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鼓楼区从社区调研的“望、问、闻、切”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力推自律与他律,拒腐更防变“四清旋律”,力求把严肃的主题教育搞活做深。  相似文献   

8.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9.
记得一个美国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幼儿园老师把一个学生的家长叫来谈话,非常严肃地说:“你孩子有问题。”接着她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小孩:“宝宝,这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社区》2013,(2):50-50
我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都说自己笨。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二十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新浪网站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聪明是知道我自己笨。”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本题似有几分怪,明确说即是议曹禹剧作《雷雨》中的象征形象--“雷雨”.剧中有八个主要人物形象将此归入形象之列,故称为第九个.曹禹在《日出·跋》中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中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如作家自己所说,剧中确实有这第九个存在.这“一名好队’就是“雷雨”.让我们来看作品,作品的内容是认识形成的依据,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据.在作品中,作为…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5):9-10
有一个人在酒吧里弹钢琴,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人们来酒吧就是为了听他弹奏。但是一天晚上,有位顺客对他说他不想再听他弹奏了,他想听他唱首哥欠、,这个人说:“我不会唱的。”但是客人很坚持,他告诉男招待:“我已经听够他弹钢琴了。我希望那个家伙能够唱歌!”  相似文献   

13.
师至洁  孔明 《21世纪》2007,(7):26-27
韩松从来没放弃过踏出国门时所做的梦:拒绝平庸,挑战自我初见韩松,他没有想象中的强悍,完全不像个商人,倒像是一介儒生,像一个学者,严肃、严谨,还有些文弱。就是这样一个儒生模样的人,硬是在新领域里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不能说我代表中国人,但我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艺术     
孙少山 《社区》2012,(23):50-50
读一个美国人写的砥平里大战纪实,一口气读完,激情澎湃。澎湃之后。又感到自己非常可耻,书中的“敌人”明明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且,我的亲舅舅就在那场战役中被美国鬼子的子弹打穿了胳膊.耳朵被炮弹震坏.现在打雷都听不见。我敌友不分,是非混淆,甚至亲情都没了。这就是艺术的无耻了,它就能这么把人弄得昏头昏脑。连最低的情感都被消解,整个人被牵着鼻子走。  相似文献   

16.
晚上就寝时,我们的“床上运动”好平淡,他竟然说:“我俩的身体好像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此话一出,我就想哭了。真的,我就是这样子动不动就要流泪的小女人。我捏着他的手臂问:“是不是你爱上别的女人了?”他笑了:“说什么呢!我们天天在一起,我天天晚上都在你身边,我哪有机会爱上别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8.
崔修建 《社区》2013,(11):55-55
活在世上,其实我们很少去想“世”的由来和本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字,“世”最早在金文中的写法就是在“止”上面三个笔画的尽头加一个圆点,这就是上限.底下的一横恰似下限.到此为止.人的生生死死和活动区域也就是在这中间游荡,要想超越上限突破底线都不允许:中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幸福三要素     
余也鲁 《社区》2013,(11):10-10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相似文献   

20.
李开复 《社区》2010,(35):52-52
来哥伦比亚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刚走进自己的宿舍.就看到一个棕发碧眼的男孩冲我微笑,“嗨,我叫拉斯,把东西放在这里吧。”他就是我的室友拉斯,我们后来住在一起整整两年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