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石赵政权中出仕的汉族士人,因其阶级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曾在西晋有一定地位的贵族士人,被称为“旧族”;一种是起自乡里社会的寒素士人,被称为“晋人”。汉族士人是构成石赵政权文学发展的主体。然而寒人作为石赵政权中深受倚靠的对象,出仕待遇高于旧族,在文学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较高。寒人在石赵政权中的兴起与旧族的衰落,反映了十六国前期文学发展秩序的一些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入汉士人之精神困局与大赋之体的先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江 《云梦学刊》2009,30(3):104-110
大赋发生于汉初,直接动因有二:其一,入汉士人出于天生的社会责任心,不忘刺世;又面对从未有过的盛世,油然而生颂美。对汉大赋而言,文人徒有兼顾美、刺之念,终于只能将刺、关二端分置于大赋的评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赋家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典型的具有分裂倾向的双重人格特征,折射出入汉士人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所选择的权变的处世方式。其二,真正开启大赋体式的却是面对刘汉新政权尚能保持更多文人本性的陆贾。  相似文献   

3.
李庆刚 《阴山学刊》2003,16(4):84-90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对根据地建设颇有帮助,而且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开明士绅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  相似文献   

4.
甲申之际,数月之中政权几易.大顺、大清与南明政权同时空存在.在这三个政权中进行选择,既表明了士人阶层不同的心态,也表明了这三个政权的在政策方面的得失.概而言之,当时在京的大部分士人包括在京的故明官绅,经过权衡三个政权的用人政策,最终决定投靠清朝.甲申之际明朝官员的这种政治选择,简而言之,是当时复杂政治情况下的产物,具体而言则有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出于家庭利害的考虑;二是出于个人政治前途的考虑;三是迫于在政治上的两难处境.从明朝官员的这种选择中,可以看出易代之际一部分士人对农民军的仇恨和对清政权感恩及对南明政权失望的三重心态.  相似文献   

5.
45年来,对曹操在社会史方面表现的评价可分为总评、曹操与汉政权、曹操的军事行为、经济措施、个人品质五个方面;对曹操思想的研究可划为曹操的主导思想、人才思想、军事思想、神仙思想四个方面,建国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内对曹操的研究皆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失误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辞海》编辑所中看到有几封提意见的信,对于《辞海》稿中的释文偶有用“某政权”代替“某王朝”字样的,以为人可不必。我对此也有同感。其实岂仅不必,亦且不可。汉献帝能不说是汉王朝的一个皇帝吗?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讲,可以脱是汉皇帝而不得称为汉政权,当时只能有曹政权或魏政权。诸葛亮《出师表》第一句就是“汉贼不两立”,这个“汉”字只能是王朝,而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北魏道武帝取代后燕统治中原之后,引用了一批汉族士人进入政权.从汉族士人的仕宦情况来看,尽管北魏政府在汉族士人的参与下有了初步的制度建设,但其基本架构却是以实现和维护代北集团的利益为宗旨,北族传统的政治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势必居主要地位.尽管在吸收汉族士人方面北魏君主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以文化见长的汉儒实际上缺乏发挥其才能、提升其地位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麈尾是魏晋时期士人在清谈中惯常用于手持之物。学界目前在麈尾的名称由来、麈尾的功用方面持有不同的见解。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新的资料不断出现,有的学者根据出土墓葬中墓主的身份提出了麈尾有用于军事指挥的功能。本文对此持不同意见,除了申明原因之外,还对麈尾的来历以及具体功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唐末梁初岭南刘氏招揽士人,礼贤下士,得到士人支持,逐步消灭境内军阀,建立南汉政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境内安定。南汉中期以后,君主宠任宦官,用刑残酷,招致士人不满和反对,政治也逐渐腐败。到后主刘(钅长)时期,政权完全被宦官把持,士人受到排斥,部分士人与南汉政权决裂,南汉趋向灭亡。  相似文献   

10.
唐末梁初 ,岭南刘氏招揽士人 ,礼贤下士 ,得到士人支持 ,逐步消灭境内军阀 ,建立南汉政权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境内安定。南汉中期以后 ,君主宠任宦官 ,用刑残酷 ,招致士人不满和反对 ,政治也逐渐腐败。到后主刘 金长时期 ,政权完全被宦官把持 ,士人受到排斥 ,部分士人与南汉政权决裂 ,南汉超向灭亡  相似文献   

11.
论隋至清北狄裔族的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1,14(1):61-66
隋至清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虽不时有对抗和征战,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与融合是历史主流.清政权已是以满、蒙、汉为主体而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北方民族在创造中华文明中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士群体进入太平天国政权系统对天国的政治生存曾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太平天国晚期,双方政治关系日趋紧张,政治冲突不断,具体表现在:决策系统士与非士的潜在冲突;基层士人群体政治抵制与消极怠工、政治嘲讽、政治破坏。双方政治冲突的负面效应:一是加剧天国政治动荡与危机;一是侵蚀天国割据基础,加速士人政治离异与天国败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沙陀是曾活动于新疆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部族;沙陀政权后唐,国祚虽短,但从一开始就被汉族士人认同并接受;对后唐兴起的探讨,对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的性质史学界意见颇为不同。有的认为属封建制,有的认为属奴隶制;还有的认为属氏族公社的军事民主制。正确地认定后金政权的性质,对于弄清早期满族的社会结构和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文献的记载,我认为后金政权是在女真社会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奴隶主贵族专制性质的家族政权。本文将具体地探讨一下,后金政权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及早期奴隶制政权所具有的诸种特征。15世纪中叶以后的女真社会,氏族制度已经走向崩溃,奴隶制度已成为该社会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了。后金政权,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女真社会奴隶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五代为右武之世,重武轻文的社会环境使五代士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从政素质也相对低下.社会剧变导致士人节操观念淡薄,历仕多主、多朝者众多.他们谨慎地游离在政权核心之外,以务实权变之人生态度,在五代历史发展和延续中发挥自身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除少数几个边远政权以外,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汉族土大夫的招揽和任用。如慕容廆为求辅于汉士人高瞻而亲自屈尊拜见,并“数临候之”;拓跋硅对汉士人“留心慰纳”,“苟有微能,咸蒙叙用”;石勒甚至为汉族士大夫专门设置了“君子营”。在胡族统治者极力招揽的同时,大批汉族土大夫或出于在中原大乱的困境中寻求庇护,或企望投靠少数族统治者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或迫于少数族统治者的强力  相似文献   

17.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18.
张德顺 《人文杂志》2002,(1):134-138
太平天国统治时期 ,因需才之殷 ,曾与江南士人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互动。但太平天国政权由于缺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双方文化冲突的潜在危机始终存在 ,并随时间推移渐至表面化、公开化 ,最终导致士人群体离异天国的行为实践。士人群体与天国文化冲突 ,主要表现在 :消极应付、文化抵制、文化嘲讽、文化对抗。  相似文献   

19.
魏晋至唐末,是中古社会阶层剧烈变动的时期。士族阶层逐步向新型官僚士人的演变,是这个时期值得关注的社会动向之一。在这个变化中,选举制度作为中央政权与基层社会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对士族力量的起伏升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隋唐以后士人与乡里宗族社会逐渐脱离,士族社会原有的郡望体系趋于瓦解,也构成此时期士族向士人演进的一项重要内容。1.魏晋隋唐选举政策变动与士族力量的消长东汉政权瓦解后,天下兵兴,人物播迁,曹魏政权于延康年间开始实行九品官人法,即在州郡  相似文献   

20.
北魏早期汉族士人的文学观念与散文传统形成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冰 《晋阳学刊》2006,(1):99-102
北魏早期汉族士人在参加拓跋氏政权之后,由于与鲜卑人在种族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导致难以避免的猜疑和误会,使得他们的处境极为艰难。汉族士人采取了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家族的势力和延续,有意放弃吟咏性情、抒写心志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不勤著述”的家族文化传统。与此同时,拓跋鲜卑政权在选拔汉族官员时,以善天文谶纬者为优先,统治者热衷于学习兵法风角、天文秘纬,对士人的文学才能视而不见。北魏早期汉族士人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文学创作上长于笔而疏于文,对北魏散文崇尚简洁注重实用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