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虹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91-193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志娟 《阴山学刊》2005,18(2):27-29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 篇小说,其中5 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具有悲剧美的远古神话有以下几种 :反映早期人类为求生存而同自然力作斗争的悲剧神话 ;为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健康水平而牺牲生命的神话 ;反映原始人为反抗黑暗势力、维护人类道德而英勇献身的神话。前两种悲剧性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力的矛盾 ,而第三种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矛盾 ,因而 ,其悲剧美的价值最高。上述悲剧神话具有以下共同点 :都属崇高型悲剧 ;给人的感受不是哀痛 ,而是振奋与鼓舞  相似文献   

5.
莎剧《李尔王》生命力之旺盛犹如一长寿老人,必然内聚着天神般健壮体格的特质和天使般不朽灵魂与思想,而这些体格、特质、灵魂与思想是永恒的神话原型以及不朽宗教思想等文化遗传基因的产儿。据此,本文试图从《圣经》文学原型和基督教思想两方面,揭示莎剧的旺盛生命力之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陈与义的《牡丹》诗入手,着重从时代氛围、个人情怀、意象内涵三方面浅析此诗传达出来的深沉感人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会亮 《江汉论坛》2014,(3):115-119
悲剧《李尔王》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全是围绕王权展开,但他们的灵魂却都不真正适合理想的君王,他们围绕王权的争斗也是他们灵魂的较量;李尔、考狄利娅、奥本尼灵魂高贵,但也都有瑕疵,他们虽具成为好的政治家的潜质,却很难达到哲人的水准。爱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以新的自然法和马基雅维利哲学为指导,带来的仅是自我的毁灭。莎士比亚将君王和有可能成为君王的人的灵魂一一展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君主制的理想状态以及其在现实中会碰到的危机,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有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2.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13.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4.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古炉》是贾平凹2011年最新出版的一部巨著,共64万字。作者以一种舒缓的笔法描述了文革初期的人与事,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下层人物的伟大与崇高,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爱心与宽容,歌颂了动荡环境中山野村民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6.
《李尔王》作为一部伦理悲剧经典,是莎士比亚在深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灌注在剧中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中两套相辅相成的避免悲剧命运的济世方案。王权—父权主义从宏观着眼,为济世;后者从微观入手,为救个体,抚慰灵魂。它们是莎士比亚提出的互为表里的伦理济世双桅,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建构以王权—父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以仁爱隐忍苦行精神为主体的人格精神结构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透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化解文艺复兴晚期西方社会伦理危机,提供了一套合理的济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史记》内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凸显了人的独立意志、存在价值和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历史、人生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高升 《南方论刊》2022,(9):88-90
文学作品联结着时代的发展脉络,对于人们获取时代信息并得出社会实践的启示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经久不衰,本质原因是作品中蕴含的价值元素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而深层次研究并解析作品的形成结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一部优秀的古典文艺作品为例,探究其中蕴含的悲剧原因来源,并详细论述《孔雀东南飞》中揭示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