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5):44-51
在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内涵,认为其与国外所述的产能过剩现象存在巨大差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恶化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博弈关系相互关联,因而化解它需要从重建政府与市场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方面关系入手,要点是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2.
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是经济面临的"危",正确使用过剩资本以解决过剩劳动力却是化解经济困局的"机"。经济特区是资本流动的通道,是获取国际市场有效需求的窗口,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的现状使其资本流通功能调整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使用MyintSmith理论分析我国资本与劳动力双重过剩现状,结果表明,有效需求是创造就业的源泉,双向直接投资能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证分析表明IFDI和OFDI分别是就业量的格兰杰因,反之就业量未必促进OFDI与IFDI增长。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双向直接投资增长冲击能引起就业增长持久的正向响应。稳健性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双向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及其空间滞后项等变量对就业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痼疾",不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是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既有市场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有经济转型时期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方式落后的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经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产能过剩的困局,是当前经济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产能过剩既要根据产能过剩的类型和不同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采用办法,控制住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发展,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又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结构性相对过剩,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部分产品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的生产过剩现象,但从整个经济来说并不是总量过剩,其实质是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超前同国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比较显得过剩。它的表现是:部分产品“过多”,造成长期积压卖不出去,无法实现其价值补偿。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出发,考察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就不难看出:时下流行的“市场疲软说”已不能圆满解释已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发展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变化:整体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并开始向高收入阶段转换过渡;基本消费大致饱和,开始向发展享受性消费为主阶段转换;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产能和供给过剩成为常态化现象;传统产业规模扩张阶段基本结束,新产业、新业态孕育成长;产品数量和价格竞争阶段基本结束,差异化竞争成为重点;传统领域固定投资高峰期大致结束,新领域、新方向投资成为未来投资重点;"引进来"单向开放为主阶段结束,"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重阶段全面开启。新阶段、新变化意味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业问题.需要讨论个体经济、单干经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公有经济等概念.家庭承包制是"公有地单干"性质的新型农户单干.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代表它的是"公有非合作模式"的集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价格和就业两个领域,发展农业要关注经济效率.与就业和价格相关,农业劳动力过剩引出农民问题,农业纯收益分割引出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分析光伏和风能上市产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近四分之三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产能过剩是复杂环境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金融支持、人均GDP与总资产报酬率也对产能过剩有显著影响。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就应认清其不同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是经济结构失衡的综合表现,有国内、国际因素,也有宏观、微观层面的因素。治理流动性过剩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出发。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中的大事。  相似文献   

9.
财富与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物质财富只是财富体系的一个方面,但在货币价值观统治下,整个需要结构异化为以"占有需要"为核心的体系,从而使物质财富成为整个财富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从"社会权力"的角度,考察了财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的阶段。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类提出了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任务,为此必须把资本价值观转化为人本价值观。过剩经济时代是一个"后经济"时代,它要求建立以对人的本质的"根本需要"为基础的新的需要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西方经济学的静态研究方法、两个基本假设("资源有限"假设、"经济"假设)和帕累托最优标准出发,指出了其相对于现实情况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了探讨,提出了微观经济组织的变化是非连续的,只有适当的外部因素激励,才能促成经济组织向希望的状态变化.宏观经济状况是微观经济状况的有机叠加,宏观经济管理应通过促使经济组织的变化实现全社会的整体改进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以来,我国消费格局从长期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向疲软,出现了总体收入 低水平状态下的买方市场。同时,伴随三项物价指数的持续下降,引起人们普遍争议的通 货紧缩现象在国内首次出现。广东的消费市场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基本格局如何,未来的消 费趋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将对此进行认真探讨。从本质因素看,目前的疲软与过剩 并非因生产过剩和供给过剩而引发,而是一种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和结构性失调,是由 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所引发的供求失衡,因此,它的走势将会 是一个起伏而持续的过程,相对过剩格局的最终扭转需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到位 方能真正奏效。  相似文献   

12.
内外经济失衡下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是内外经济失衡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引发了实体经济投资增长过快和资产市场价格加速上涨的情形。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国内市场的痼疾和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将成为导致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重要内在因素。流动性过剩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却是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内外经济失衡下对内对外多种政策调整滞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采取加快改革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积极修正涉外经济金融政策,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加快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等综合性举措,多管齐下形成政策合力才能逐步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3.
姚建根  王茂华 《兰州学刊》2007,(2):187-188,38
"坊"是中国古代出现的重要历史现象,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蕴含的功能是多重的,其含义的不断变化也是透视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从化解过剩产能阶段全面转入防范产能过剩阶段,防范产能过剩具有长期性,需要采取可持续综合措施。从产能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增长、行业资本产出比、高质量制度供给、工匠精神铸造以及产能利用统计等多个维度分析防范产能过剩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防范产能过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现今困扰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流动性过剩的表面原因是人民币外汇占款规模过大,而深层原因则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外资所利用。巨额游资以贸易、投资为掩护,甚至通过地下非法渠道涌入境内。在期待人民币升值带来丰厚利益的同时,这些国际热钱在国内四处寻找任何可能的获利机会,股市、房地产成为其炒作的首选目标。破解流动性过剩,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尽快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另一方面要疏导国内资金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16.
面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有效供给不足等现状,需求管理理论和供给学派都没有直面"促进增长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这一悖论,难以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根据"资本经济体系的庞局运行机理",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理论成因是资产价格滞胀与预期收益率过高。针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都存在的供给侧壅塞问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正常运行",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宏观政策思维也需相应转变为"促进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使各类资产的价格、预期收益率回归到真实可信水平,使资产由各种无效和低效占用状态转变为有效运转状态,恢复经济主体信心。  相似文献   

17.
邓翔 《天府新论》1999,(5):7-11
90年代末期,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缺经济已经历史性地结束,供给将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要素过剩的过剩经济,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在,消费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企业库存和开工状况、失业率等指标,均表明我国经济亟待启动。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刺激有效需求的惯常做法是选择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而当前选择扩张的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启动低迷的经济。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处于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甚至连一度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由于产能全面过剩而步入衰退.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及其形成机制,在于多年来全能型政府对市场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强制性干预,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官员升迁激励机制,以及历史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地方本位主义传统.因此,只有抛弃过往以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强制干预为特征的宏观调控方式,改进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及晋升激励机制,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推动政府治理转型,才能根治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顽疾,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概念界定。据《经济和商业辞典》,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实质是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没有充分利用,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  相似文献   

20.
学界多从现象和数据出发分析产能过剩,忽视了产能过剩的本质和形成机制。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产能过剩出现的频度、强度也较高。政府干预会加剧产能过剩,但也在制止产能过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能过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既有体制因素和市场因素,也包括产业自身的因素。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产能过剩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并与产品的供求周期密切相关,但其根本是市场因素。产能过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力促其最小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错位发展理念不能解释产能过剩问题。文章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产能过剩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