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耳曼人大迁徙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既有和平渗透 ,又有武力入侵 ,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 ,它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 ,另一方面 ,它为西欧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其邻近落后民族以及一些亚洲民族一向以“蛮族”蔑称之。在罗马帝国以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蛮族部落,日耳曼人是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劲旅。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主要是指他们从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末,持续200年之久,自西而东,由北...  相似文献   

3.
王鹤 《北方论丛》2007,2(2):97-100
罗马军队是传播罗马文明的重要载体,对推动行省和边界地区的罗马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军队需求成为刺激行省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行省和蛮族士兵罗马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在城市化运动中,罗马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社会”。本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  相似文献   

5.
王鹤 《北方论丛》2011,(4):77-81
罗马军队是罗马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罗马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军本身在公元1—2世纪也经历了罗马化的过程,其性质、规模、地位和职能等均发生了演变,辅军与军团之间的本质差别也逐渐消失。辅军是"罗马化的初级学校",加入辅军是实现罗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长达25年的军事生活使辅军士兵在语言、名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观念习俗以及政治认同等方面实现了罗马化。  相似文献   

6.
“罗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罗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罗马化”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从本质上看,“罗马化”是一个民族强迫其他民族接受其政治统治,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变迁。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了“罗马化”的载体和推进者。罗马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罗马化”发展的进程。罗马的皇帝、总督、军事将领和军队等是罗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封建”话语的兴起及其指义处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释义的“封建”话语是解读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关键词”之一。本文从历史语言考察和语言解释学的角度 ,对这一概念在中国近代的提出、兴起和含义变化的过程进行探讨 ,以期揭示在这一过程中因其意义处境化而与马克思主义原生语义的错离和其中的原因 ,客观地评价这种表述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一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为巩固西部边疆,在莱茵河战略防线部署了大量军队。这些驻军除履行军事职责外,还无形中充当了传播罗马文明的使者,他们给驻地带来许多新变化,推动了那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北高卢莱茵河地区的罗马化。  相似文献   

9.
李培  习亚哲 《学术论坛》2006,1(5):71-75
像任何复杂的现象一样,城市的兴起根植于过去的历史,而所有城市的兴起也并不是出于同一根源,如果我们要鉴别某个城市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相比较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缘何陷入了低水平城市化的陷阱之中呢?文章从城市人口特征与地域分布、农业和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规则演变等角度入手对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型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两者的类别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共和时期和帝国前期,罗马在意大利和西部行省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活动。建立老兵殖民地成为共和国后期一些军事将领解决退役老兵安置问题的一种手段,这一活动在奥古斯都时期达到顶点,并一直延续到哈德良时代。大量的老兵殖民地的建立,有利于西部行省政治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西部行省政治的罗马化。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城市发展史上,希腊与罗马既是两种相对成熟的形态,也代表了大城市发展与演化的两种基本模式,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重要的现代价值.对其发展机制与历史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当代阐释,可以为当下正陷入超常规与无法控制局面的全球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知识与智慧.在西方城市史上,"罗马化"的本质在于精神实质的消失.从城市发展、生活习惯到精神生活,在当代大都市中已随处可见罗马城的幽灵与魅影.对已出现或将出现"罗马化"迹象的城市,关键是如何保持城市的各种功能、各种势力与各种需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汉密尔顿的货币银行观及其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儒家化的法制是中国传统的法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礼法结合为特征,在中国历史上相传了两千多年。我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西汉中期“独尊儒术”是礼法融合的初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律”,儒家化进程加快;唐朝时“一准乎礼”,礼法结合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陈明 《社会科学》2004,(1):35-39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在穷究天人关系并考察人禽之别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的尊严理论。夫之人的尊严理论以人性尊严为始基,以人道尊严为重点,以人格尊严为旨归,强调"存人道以配天地,保天心以立人极",在尊重天道自然的同时凸显出"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色彩,并对人的身心形神予以人文性的关照,理欲合性,珍生务义,形成一种价值整合与价值导向辩证统一的尊严理论。这种人的尊严论是对人性、人道、人格及人的价值的全面系统把握和深刻论证,显示出身心合一、理欲合一、义利合一、性命合一的独特智慧,无疑是中国人学伦理思想史上乃至人类伦理思想史上高明、广大、深厚、悠久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开掘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和证成。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至善的美德。但是,如果将"孝"人为地强化、泛化,则必将使其失去本义而发生扭曲。传统孝道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基石,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进入近代社会,进步思想家们把对孝道的批判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相结合,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实质。但是,作为"孝"的最初本义——尊老爱老,我们却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它,而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17.
满族共同体是由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旗下家奴发展而来的 ,八旗土地制度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 ,大多数满族人民是依靠农业为生的 ,八旗土地的封建化实质上就是满族社会封建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文艺创作中的三晋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其价值基点是农民的生存需求第一,现实存在至上。诸如对农民当下的物质需求及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情感需求、政治需求等等的高度重视、关注与真实的反映。诸如重实用的文艺观及在这一文艺观指导下的“问题小说”“中间人物”的真实含义;第二,是在守护这一价值基点中的立场坚定,胸怀开放。诸如赵树理对自身艺术主张的固守及其与“广场”“庙堂”的对应、“误读”,诸如赵树理对种种“新知”的及时、尽量的汲取,但这种汲取及其汲取的程度,一定是以农民自身的现实生存为依据,并一定要落实到农民自身的现实生存上。而不是“新知”本身。这种既开放又务实的特点,与山西与上党的地理环境及其与政治中心的距离不无关系,甚至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55-163
近代东北商人热衷于办学活动,既受日俄战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与商人的职业诉求以及自身心理特点有关。东北商人以个人办学、资助政府办学和商会办学等方式促进了一大批新式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创建。东北商人办学致力于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方向,特别注重学风校风建设,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用经商必需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学生。东北商人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办学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功地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成为推动东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礼明 《学术界》2007,(1):39-48
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在各自母体的政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毫无瓜葛,都是各自独立产生和发展的,尽管中国的"封建"比西欧的"feudalism"早了两千多年.随着西学东渐和全球化的展开,这两股原本互不相干的潮流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却汇集起来,对中国最近的百年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上述状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在文末提出了翻译中的语义失落问题,或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