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晓一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127-130
本研究以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为背景,对初中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质性分析,以增进当前的师生关系。在分析中,一种亲和的、对话式(布伯称之为“我—你”关系)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来。结果显示,互惠的对话是建立亲和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对材料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后发现,欲实现“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须在其精神层面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研究对象———教师L,其作为学者和教师的精神追求促使其实现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了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8-154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的生存状况如何?现代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你之世界和它之世界,人与世界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即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我—它之间只是独白,我—你才能保持真正的对话。现代是它之世界伸延扩张到了极致的时代,是对话缺失的时代。布伯寄希望于教育,唯有教育能晓喻后人如何与你相遇和对话。 相似文献
3.
董琦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30-34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4.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7-110
“你我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个世界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如果把“你我他”转化为“ABC”来描述,那么认识事物与世界,则是关于“ABC”言语系统相统一的逻辑判断系统的构建问题。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形的基本的逻辑思维形态。判断的种类主要有形式逻辑判断和辩证逻辑判断两种。前者的基本理念是对立哲学的思想观点,而后者则是以和谐哲学的观点展开对于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判断对象包括事物个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判断。判断的内容包括对判断对象的存在状态、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提要]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思想包含着强烈的对话解释学、对话哲学与关系哲学维度,实际上这些维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而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基础就在于“我-你”关系对话。布伯这种“我-你”关系与作为伽达默尔解释学核心的解释学“我-你”关系得以成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同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及其对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琳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71-73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后现代主义关于师生关系的新理念对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我国高校教师应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职能 ,积极培养真正的对话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7.
刘铁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1):54-55
“我一他”型师生关系与“我-你”型师生关系经常成为我们谈论的主题。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相互认识、探究、观察、评价、吸收、改造往往成为常态,尽管我们极力反对专制、控制、塑造型的单一的师生关系,但实际上“我-他”型师生关系依然是师生交往实践的主导性师生关系。所以,我们提出,要以“我- 你”型师生关系来改造现成的不平等的师生观。对 相似文献
8.
孙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8-23
转喻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又是认识世界或范畴化的结果。从内涵及定义结构来看,不能以一套必要充分条件定义转喻这个概念范畴。从外延及指称结构来看,转喻与其它相邻范畴(本义语言、隐喻)的界限并非完全明晰。因此,转喻显示出原型效应。转喻的原型为基于空间关系的指称性转喻,且载体与目标关系为同一认知域的“整体—部分”关系,目标比载体更凸显。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话语与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琼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90-94
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观念 ,反对中心主义 ,推崇对话 ,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师生关系作了反思和批判 ,肯定了后现代社会教师的作用 ,确立了后现代社会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代表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于构建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张士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11-15
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红卫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4-126,135
首先回顾了意义的"字典"观的主要内容,然后探讨了百科观的主要观点,即语义结构在本质上是百科知识,语言单位并非"携带"了先前包装好的意义,而是提供了一个通往百科知识(概念系统)的接入点,自然语言的语义并不能单独脱离其它形式的知识。最后探讨了意义百科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崔家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
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建构一种基于双方各自本份的具有伦理情感、独立精神、平等人格的"本份观"师生关系,以尽量减少转型期"失范"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从而,努力走出一条以文化传承为旨归,求智育人,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3-95
席勒深入论述了秀美的基础、本质和特征。他认为,人的形体美是秀美的基础,秀美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交感运动是秀美的最佳表现方式,秀美的本质是一种体现人类精神的自由的美;秀美的特征是轻巧、柔和、生气勃勃,女性的性格更具秀美的潜质和表现性。席勒强调,秀美是通过人的身体的自由运动来展示人类的道德、精神,这是十分宝贵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美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主体所应重视的。针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师生关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冲突化等,简要分析出现的原因并着重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各个主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加以落实,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作出各自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关系到“如何是”的价值问题.在探讨打造中国“梦之队”的“好老师”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其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显得比较重要.从本土文化观照,呈现出关注人性、滋养人格、以德立命三个特点.放眼世界,西方平等关系的教育、生活情境中的教育以及超越学科边界的教育等,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向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背景.为了在教育活动中践行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再认知和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由此,需坚持三个转向:由教者转向参与,构建平等的关系;由站讲台转向沉入生活,形成互动的关系;由单向度转向多维,促进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斌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41(4)
作为中国近代一名著名的、并在高等教育上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唐文治论师生关系颇具启迪.他提出“标准”学生和师道的概念,并以此对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进行阐述.他提出的师友理论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哲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19
马丁·布伯从人的"对话性"入手,从哲学人类学和宗教哲学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他把"我"、"你"的对话比喻为"狭窄山脊"上的相遇,这种相遇显示了人生的意义和无意义,世事的有常和无常,人类的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双重结构。在他看来,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没有的,我们永远处在善与恶之间。他认为,人的道德的终极来源不是人自己,我们不可能自己为自己立下道德律,人也不能仅靠自己就能够拯救自己;人必须倾听上帝发出的道德命令。通过启示的方式,我们发现了绝对的价值,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用化”教育是导致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用化”教育思想是以追求静态经验知识的积累和大批量标准人才产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其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实践形态包括唯知识至上的教育内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实用化”教育的影响,重塑高校师生关系的三大策略是: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内容和推行高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传话”教育,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都未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哲学上的“对话”理论虽早已被运用于教育领域,但师生之间“对话”的特性与比较优势并未得到深入的阐释与有效的运用。充分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吴立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13
在元代,儒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可从其核心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变化中得到说明。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面对元代儒者所面临的价值危机,一方面以"承继道统"明确元代儒者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以"内圣外王"规定元代儒者的利益意识,为元代儒者重新树立了"真儒"这一价值目标,肯定了元代儒者的人格自尊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