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对近代日本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周启乾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仅为列强侵华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且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前后,日本摆脱了西方列...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刘江永100年前,中日两国曾经历了一场甲午战争,其后日本又于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等亚洲邻国进行了殖民扩张。20世纪的百年史已昭示:中日两国能否保持友好,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国运,而且关系到中日两大民族亿万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经济、政治、社会三大学科入手,对国外发展理论的科学结构和演进趋势作了整体透视,指出这一理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孕育成长,正逐步走向综合。其特点是,均以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为起点,经济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对发展的共同探索导致了极为相似的子学科的诞生。文章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逻辑,认为,研究本身的走向反映了社会演进的必然需求,而非人们主观臆定。透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时代主题,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现,推进中国现代化,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慧 《探求》2013,(3):59-63,90
倡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是我国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要求,更是全面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标准。本文研究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发生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浸润措施。研究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发生逻辑及其时代浸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5,(5)
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至今日,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琉球(冲绳)地位问题等,依然深刻影响着亚洲国家关系和世界和平的走向,这些问题均是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遗留问题。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改造并不成功,未从根本上铲除日本社会上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至今也未看到日本民族对战争罪行反省的真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客观面对历史,正确认识历史,这对未来世界和平与历史走向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反腐败的罪名体系走过了一条逐步精致化、细腻化的发展历程,完成了多次细化和全面转型,形成了严密的反腐败刑事法网和二元制罪名体系。二元制的反腐败罪名体系在过去30年间贡献卓著,它不仅是法律逻辑自然演进的结果,背后也承载着复杂的社会变革因素,更体现了立法者试图在制度层面遏制腐败的主观期待。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和范围的加大,中国反腐败罪名体系的未来走向,必然是坚决废弃二元制罪名体系和彻底恢复一元制罪名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世宁 《社科纵横》2007,22(1):111-112
文章概括了20世纪以来现代逻辑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逻辑走向,同时探讨了新的形势下高校逻辑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转型社会热点案件客观上展示的技术依赖是新世纪以来的互联网迅速发展及其普遍化应用。社会大众权利主张的重心转移在具体热点案件演绎逻辑中预示着司法回应社会诉求的现实情境趋向。走向公共场域的热点案件在多维主体识别向度上表征出差异化特质,同时,也客观地确证了司法法治生成机理中动力学来源的识别逻辑。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屈辱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杭州城进入了通商口岸的行列,这个屈辱的象征--被迫对外开放,却是古老杭州城走向现代化的起点.与毗邻的上海、宁波等相比,杭州城迈开现代化步伐的脚步是迟滞的,然而它的早期现代化有着自己的特点.杭州在1896-1927年间的早期现代化使得杭州城的空间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杭州走向现代化的动力、路径等都呈现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甲午战争至今,东亚经历了以"殖民、战乱、革命"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战、竞争"为主的60年。未来东亚是走向"安全、合作、统合"还是"对抗、冲突、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东亚战略格局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重大变动。目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某些做法,与甲午战争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内阁有相似之处。这预示着未来十年日本国家模式转型有脱离和平发展道路的危险,使中日矛盾再度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国需要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变化中的日本,加强协调,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张秀兰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甲午战前,英国和俄国的矛盾是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的矛盾日益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问题的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必然推理。中国逻辑史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回应多为描述性论证,而鲜有实证研究。以《九章算术》开方术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开方术中的必然推理机制是科技推类推理,其推理程序为:一,立类;二,寻同;三,推类得值域;四,对余数反复适用上述三步,直至得出需要的结果。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机制的证成,为中国古代逻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新 《求是学刊》2012,39(3):84-90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蔡锐 《日本研究》1991,(1):55-58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次战争中,“蕞尔小邦”日本战败了“天朝帝国”清王朝,对两国社会以及远东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彻底暴露,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战败也  相似文献   

15.
论逻辑语义学朱水林逻辑语义学是采用现代逻辑方法,研究语言表达式及其意义之间关系的学科。目前发展迅猛。本文论述逻辑语义学的涵义、形成和发展,特别论证了它对逻辑学从外延转向内涵的跃进,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析,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凋于丰成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日J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关照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试论老年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冯力强目前,老年节目在全国各地电视屏幕中覆盖面较快地拓展,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形式的新颖性,都是社会日趋老龄化的必然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来,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走向。为此,本文就老年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如何办好...  相似文献   

18.
胜利走向21世纪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单荣范适值《学习与探索》创刊100期之际,作为读者中的一员,谨向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这一刊物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学习与探索》这本杂志和编辑部的同志们,我是比较熟悉,也是很有感情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文学接受系统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主体、接受环境和接受效果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其中有的属于“常数”,有的属于“变量”,这些要素本身的内在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文学接受系统的整体结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将文学接受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来研究,揭示它的内在系统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不仅是当代接受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而且也是当代文艺学体系变革与重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