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关联度分析,前提是界定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广东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实证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对广东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分析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方向,对于发展地区经济的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四川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四川的产业结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现状2002年四川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08%、40.66%、38.26%,其产业结构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对比如表1所示:表12002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情况表(%)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14.5351.7433.72西部20.0541.3138.65四川21.0840.6638.26资料来源:四川统计信息网与全国相比,四川省产业结构的突出… 相似文献
3.
4.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理论,以2002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为依据,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定量分析了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及其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和后向推动作用。并对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依据最新权威分类,通过编制福建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经济依存系数、产业关联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可以看出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不高,提出需进一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提升信息产业的地位,正确引导信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被称为三大社会支柱,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通过浙江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定量研究信息产业对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感应度、生产诱发系数、产值波及效应以及价格波及效应,对进一步加深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提升浙江省信息产业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制定信息产业计划和政策、进行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环保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不容小视,但当前我国研究环保产业对经济影响的文献却很少。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在界定了环保产业范围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福建省环保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当前环保产业在福建省基础虽较为薄弱,但是其呈现出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关联特征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结合我国经济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现代数量经济分析方法,计算出我国42个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其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与2002年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第二、第三产业某个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对其的需求程度进行判断,揭示产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和存在问题,确定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影响力系数是产业关联测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然而影响力系数的传统测算公式存在诸多缺陷。综述了影响力系数的传统测算公式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产业结构(份额)、衡量标准以及中间投入的国内外区分等因素,对影响力系数的传统测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在中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影响力系数测算公式改进前后计算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现有几个年份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面板数据(Panal Data)分析方法建立分部门居民消费模型,预测出未编表年份分部门的消费数据.再将预测的消费数据代入投入产出模型,考查17部门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指标逐年变化趋势与变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这种结合计量经济(Econometric,EC)与投入产出(Input-output,IO)模型的分析方法,能够体现两者的优点,较真实地模拟经济结构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重新整合,独立出物流业的四大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阵、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从各方面分析了福建省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并提出加快发展该省现代物流产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重心转移的过程。无论是投入产出分析,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迄今均有大量的研究和成果。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特别是空间的关联性,似尚缺乏足够的关注。结合目前投入产出的发展和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现状,从投入产出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以及中国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并为国家规划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和复杂网络方法对价格关联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价格关联效应是由产业关联引起的,属于成本推动型的波及效应。导致价格波及效应范围和程度不同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产品用途的广泛性和产业关联的方向,价格调控时应考虑以上几个因素,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两阶段投入产出技术是以投入产出为基础,并针对GDP进行结构分析的一项新的分析方法。针对列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直接消耗系数修订的RAS和黑田方法,文章提出了两阱段RCS和两阶段黑田方法,为进一步外推GDP构成中的投资和消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能更好地进行GDP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利用两个以上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时,前提条件就是要将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而遇到的难题就是各部门价格指数如何取得.文章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考虑价格因素变动对投入产出分析的影响,提出了考虑价格变动因素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及各部门价格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浙江省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饭店宾馆、旅行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商品购物和景区管理等行业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分析旅游产业对我省GDP贡献率的变化趋势、计量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或部门)的相互影响力度、掌握旅游产业各部门间产品价格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的数据取自《浙江省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浙江省2002年旅游概览》以及浙江省旅游局2002年抽样调查问卷。文中所建模型的系数矩阵以及相应的里昂列夫逆矩阵均由Excel及Matlab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定义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建立产业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统计数据,对各产业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部分产业直接排放系数靠后、完全排放系数居前,属于碳排放较为隐蔽的产业;部分产业的两系数都居前,属于碳排放较为明显的产业。立足于节能减排的角度,这两类产业都是控制能耗和碳排的重要产业。从总量的角度来讲,建筑业是满足国内需求的第一碳排放产业;从进出口贸易角度来讲,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则是碳排强度最为显著的部门。研究结论说明,完全排放系数更能全面反映一个产业的碳排放状况。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产业隐蔽的间接排放。最后,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综合经济管理政策方面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问题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从理论上构造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5年投入产出表与国家统计局网站分行业公布的环境相关数据为基础,合并调整出41部门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最后在该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算出相关指标的值。结论是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部门之间的环境治理投入结构不合理,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投入产出方法是产业经济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研究产业之间价格波动传导又是产业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运用离散状态方程,引入价格传导时滞因素对传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拓展,建立一个含价格传导时滞的投入产出拓展模型。该模型给出了时滞状态下产业部门之间价格传导的解析公式,可应用于产业部门之间价格传导的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工资上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价格变动模型,以2002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了2006年工资上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分析了工资上调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指出工资上调是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