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凝结而成的大家庭,而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毛泽东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要克服近代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残余,让各族人民培育共同的革命荣誉感与历史记忆;另一方面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功能,以及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的思考,为当代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之道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上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心防线,战略上要强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认同,将提高“五个认同”贯彻落实到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抓出实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高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结合民族精神的一般特点,从民族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发现其有三个突出特点:其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二,传统部分受儒学影响最深;其三,包容性大,创新能力强,与时俱进的品格突出。  相似文献   

4.
5.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讨论并走出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还须从其最基本的“民族”概念着手。要结合西方民族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概念生成的历史渊源,梳理其演变发展逻辑以及学术思想轨迹,找寻中国化的“民族”概念形成的原初动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当今我国民族研究的核心命题,把握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政治诉求,进而以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厘清“民族”概念中国化与中国化的“民族”概念之间的原初张力;在反思“民族”概念中国化的原初误读、泛化应用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和“人民性”再造民族群体意识,重塑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生成具有时代特质的现代“中华民族观”,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的漫长历程,使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在文化价值上越来越趋于一致。从一定意义上说,夷夏文化同源的认识,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体认同的内在密码。象征符号充任承载共享集体记忆、限定共有身份认同、联结共在凝聚整体的核心媒介,赋予共同体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感知、同一性认知、连续性想象。由此搭建象征符号意义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场域、创设象征符号意义循环与共享节日仪式场景、运用象征符号意义感知与共通的交互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策略。  相似文献   

8.
满蒙联姻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标志着中国和亲政策的成熟。清朝各个时期的满蒙联姻都有明确动机、鲜明特点、突出作用和深刻影响。满蒙联姻促进了满蒙双方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流、血脉上的交融,使满蒙双方强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心力。两种主要经济形式的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团结统一的主观要求。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由各种因素的交融渗透、经世代的积淀和选择而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质。这些特质厚实而凝重,形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正是保留了这些历史特质的合理内核,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团结和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当前,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应当充分利用时代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挑战,增强物质基础、政治保障、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努力把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致力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部署。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内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五大实践要求,分别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位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道路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求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工作要求。只有准确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要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能实现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考察民族精神的性质可知民族文化的精华、稳定性与流变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因为儒学具备了这些本质规定,所以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是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脉络中,“民族团结”概念形成了独特的意涵,有其自身的演化历程及特色。1934年“民族团结”一词出现在中共文献之前,中共在没有明确“民族团结”这一理论工具的阶段如何思考相关问题并展开探索,构成中共民族团结思想的“前史”。这一时期中共以“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为目标,发动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联合战线运动,逐步实现了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组织与动员,开启了对少数民族自觉进程的引导。中共持续探索将各阶级各民族组织到现代中华民族之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创造了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研究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有助今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源,对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将其作为需要把握好的"四个关系"之一;突出了物质和精神兼顾,经济和政治统筹;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发展,更要安全的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本质地内涵着重视精神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鲜明指向,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主题,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复兴与现代重构是完成这一历史主题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重构是在鸦片战争后历次反抗强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并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型构完成的。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使中华民族在自身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民主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文明基础上型构了现代民族精神。中华现代民族精神具有理性的民族形式,蕴涵民主、科学的时代内容,彰显着“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固化文化的多元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数字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作媒介 ,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数文化现象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背景因素。深受宗教影响的数字的吉凶褒贬象征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民族自强的精神产物,是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防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大的能动反作用,能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并使情感认同向维护民族团结以行为转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地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巩固了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凝心聚力。为此,应通过树立、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建各民族平等的互动平台,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构建共同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