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俄经历了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后一时期,为摆脱困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俄人民,进行了利用当时现有市场发展经济的尝试.众所周知,在国内战争时期,刚刚建立新政权的苏俄曾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措施,取消了商品交换和封闭了市场.战争结束之初,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副作用,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转折点,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正是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列宁产生了利用现有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第一,列宁提出了以周转自由、贸易自由和商品交换为“主要杠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行粮食税制,使小农在纳税后留有一定的余粮.然而,仅仅使个农手中留有余粮仍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关键的、根本的方针和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以深刻分析和正确认识俄国的特殊国情为逻辑起点,对苏俄的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关于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途径特殊性的思想。列宁的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在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问题上,列宁认为,应该利用这些文明成果以恢复和发展苏俄的经济文化。他反对抽象地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有原则地退却。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迂回过渡的思想,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运用,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内存在着严重的热衷"革命空谈"的倾向.列宁深刻揭示了"革命空谈"的实质和危害,提出了一系列反对"革命空谈"的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他指出,"革命空谈"就是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革命空谈"不仅造成日益激烈的党内争论,影响党的团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使党不能集中精力于党所面临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还会使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政策产生疑惑甚至抵触情绪.列宁强调,对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要"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要面向未来和实践,不能停留于昨天和书本.  相似文献   

7.
1905年1月俄国兴起了革命浪潮,但同年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形势开始逆转。1907年六三政变的发生,宣告了革命彻底失败,形势进入低潮时期。这以后,摆在列宁和党面前的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党有力量领导广大群众坚持进行革命斗争。为此,列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列宁三个不同时期的全球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即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发展论、帝国主义论、世界革命序幕论、两制全球联系论等内容.它的构建分为早期、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三个阶段,在内容上又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中:早期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论著中的全球化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论述帝国主义的著作中的全球化思想,十月革命后关于苏俄与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著作中的全球化思想.这些全球化思想对于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全新的课题。列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极为宝贵的思想,对我们党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列宁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必须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和忠诚的共产…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在实践上探索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且面临着内忧外患双重压力的背景下,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身负领导角色的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身硬”以更好地推动社会革命。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既来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的继承创新,同时也源自于俄共(布)维护执政地位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需要。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的语义维度主要包括自我调适、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净化和自我纠偏五个方面。这些具体举措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启示,即必须严明纪律,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保持“赶考”清醒和定力,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找到一条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直至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纲领、方法、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时候,或在与他们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讨论时描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轮廓。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因而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里生产资料将实行全社会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按劳分配;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商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赢得国内战争的过程中,对党的领导作用有了创新性认识.他指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未有消亡的趋势,而且由于当时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党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他提出了“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就不能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还提出了党领导红军和领导国内战争的思想.这是列宁从苏俄当时的条件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一、列宁关于从思想上建党学说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他们在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以及帮助欧洲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中,都很重视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和党的思想建设。他们确立的无产阶级政党观和科学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并把党的思想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强大武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中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1921年,随着俄国人民的国内战争取得胜利,苏维埃国家也从军事上、政治上得到了巩固。与此同时欧洲革命形势退潮,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摆脱了经济政治危机,巩固了政权。这样,就出现了苏维埃俄国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这以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确地分析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妥善地建立和处理同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列宁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原则,是由俄国的特定国情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决定的,也是列宁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文化革命思想是列宁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文化革命思想的提出是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为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文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圣福 《江汉论坛》2005,4(7):91-9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主要有: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参加根据地经济建设;合理调整劳资关系;引进和利用外资等。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绍琼 《南方论刊》2023,(3):32-34+37
列宁宣传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纵观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宣传思想的研究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迅速发展、繁荣兴盛三个时期。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围绕列宁宣传思想的研究,呈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互补、多维研究与主线研究同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等新特点。对列宁宣传思想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梳理,有利于在理论上夯实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基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19.
苏共在制定本国的土地纲领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土地纲领始终服从于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同时也是个农民的国家,它的土地纲领的实质完全是"农民的纲领"。因此,苏共的土地纲领把阶级斗争与农民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并根据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土地纲领,并最终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一)列宁在1915年对革命形势作了如下的分析: (1)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口。光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对革命的到来通常是不够的;要革命到来还须“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