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作者认为,未来世界格局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稳定性本质特征仍会保持,社会主义文学仍会有广阔天地,文学的主体仍然具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它通过各种中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尽管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上流通的并不都是具有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伊始,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论,在我国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有之,随声附和者有之,质疑的声音亦有之。"文学终结"论的提出,不只引发了中国学者对文学的思考与讨论,更让此观点的提出者希利斯·米勒陷入了困惑,一方面他认为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将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冲击,文学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他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据,承认文学并未走向终结,它依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米勒对待文学前后矛盾的态度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关注电子网络时代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在思考文学未来的发展走向时,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说明了文学有其存在的特性和价值,启示人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文学的现状、憧憬文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源远流长、繁富非常的文学长河中,是否存在一种恒久的文学精神?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有,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其内在构造如何,它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进入现代以后这种精神有没有发生变化,它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必须回答。  相似文献   

4.
尽管近年来散文诗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一些特别钟爱这一文体的热心者乐观地宣告,散文诗已进入了一个“大繁荣”的时期①;但是在日益喧闹的文苑中,毋庸讳言,散文诗的境遇依然是寂寞的。咄咄逼人的影视文学和通俗文学浪潮的冲击,已经给一般的“纯文学”带来威胁,更遑论原就遭受冷漠的散文诗。这使有志于散文诗写作和研究的人们不免深感忧虑:在现实社会和人的审美意识急蘧变化,各种文学品类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散文诗能在文学的殿宇内占稳一席之地吗?它的未来发展的前景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必须树立一种自觉的未来意识。未来是被现在所决定的。而现代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前代固然可以对后来发生影响而不能后来逆向地影响前代,但是前代是什么样子,前代的表达体现的什么含义,这些完全需要后代加以阐述,由此后来者也获得了主导地位。当这种思想融入到了学者们的思维模式之后,就可以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未来意识。这种未来意识可以使得文学研究的内在构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图像时代来了,文学不会终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历史,塑造人类的灵魂,表达政治的意愿并作用于政治;文学还是重要的社会财富资源,是人类创造力的孵化器。正是从我国文学的实践现状和文学理论原理看,文学不可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许多文章和教科书中都这样认为: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本身是正确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文学也必然会随之而发展。但是把它看作是规定和制约文学发展全过程的唯一的基本规律,而不进一步探讨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正处在自审、调整与整合的阶段。本文认为新时期的文学视角先后经历了社会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生命意识视角和生存意识视角的转换。十年来的文艺革新的每一成果和深厚的文学传统都将深刻地规范和影响未来文学的发展。因此九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流向是在向现实主义的深刻回归中寻找一种新的超越,它体现在对多种文学视角、艺术原则的汲取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我国的文艺学学科传统承自前苏联,专指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这是与19、20世纪文学在社会审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大众生活中影视艺术的异军崛起,文学的霸主地位开始被悄然剥夺,不断地由中心滑向边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么,文学的命运将会如何?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学的命运又将如何?是否真如某些激进的学者所言,"文学死了","文艺学死了"?对此,我们切不可不负责任地人云亦云,必须站在学理的角度认真地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人文社会科学地位的变化,作为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重要支柱的英美文学教学,目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最突出的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认为文学无用;英美文学的课时被压缩;英美文学教学失去了其独有的学科特点。甚至英语专业的教授愿意被称为是英语教授而不愿被人称为文学教授。这一切都可以用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解构主义大师J.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很形象的语言来表述:“英语语言文学这一学科伸展出一条新的、令人激动的支流,站在此前沿的人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正当而合理,而文学教师有时则显得鬼鬼祟祟、心怀愧疚,似乎他们所做的事在当前的语境中毫无合理性可言。”那么,目前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在英语普遍被公认为工具后,文学的作用是什么?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何在?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和学科内部转型的变化和发展?这里,我们约请了国内数所重点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负责人或是学科带头人,就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这些文章能对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就经典话题作了历史性表述 ,并从历史的角度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文学生存的生态环境 ,指出了文学的形态总是和它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 ;常规经典形态是专制意识时代的产物 ,多元意识社会有没有经典及会产生什么样的经典 ,今天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2.
有 5 0多年历史的当代文学批评 ,促进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其特点和规律 ,其正确与失误 ,都是值得我们去总结的。构建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并开设该门课程 ,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该书内容是丰富的 ,可以侧重于重大批评事件和代表性批评家和流派的论述。教学重点可放在对当前文学批评的评析和作家作品的批评上。加强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教学 ,会使当今的文学批评健康地发展 ,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一词的来源及演变,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个概念的情况,表明其理论内涵应该是带有阶级性质的思想体系,对此不能随意扩大,尤其不能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式”相混淆。文学不应定义为意识形态,但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文学在阶级社会中可能具有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的成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一个社会进入到文化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就会随之出现一些审美迷茫的副作用,文艺美学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运而生。文艺美学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在争论和自我完善中举不断发展。目前这个学术领域还正在形成主流意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渐发挥出来。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完善和发展文艺美学,使文艺创作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时尚     
文学时尚与文学经典,是一对永不寂寞的话题.当今文坛时尚文学之所以挤占了经典文学的生存空间,是因为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如时尚文学密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写作手法的追新出奇,以及媒体、影视、网络等对它的影响,等等.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典文学永远不会消逝,而经过时间与历史的检验,一些时尚文学终将成为经典而永留人世.  相似文献   

16.
“底层”是社会学概念,本与“纯文学”不相干.但从观念反思的角度看,文学与社会的不相关,恰恰是1980年代中期形成、日后则愈显狭隘的文学观的产物.在某种转义的意义上,“底层”和“纯文学”重新建立起的相关性,将使日益被实体化的“纯文学”观念释放出新的意义,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其当初执意祛除的伦理性、政治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7.
为英语"文学道路"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学道路"成了贬义词.在这一现象背后,潜伏着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英语教育旨在摄取信息,掌握技巧,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而文学则仅仅是一件饰物--只能用来点缀以市场经济这个硬核为主导的课程表而已.为了抵制这种趋势的蔓延,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国英语系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英语文学教学是否与当今市场经济存在关联性?它们又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当代中国人确信学习乔叟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倾听那些既非本国人,又非现代人的声音--是有益处的呢?在重新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有必要改进当前仍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以确保文学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一些较为年轻的学者受米勒、德里达等人的影响对文学的发展抱有较为消极的心态,认为"文学将死"。然而文学正在发展的事实证明,文学并没有走进死胡同。从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社会、作家、作品、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学在电子时代呈现出依存环境的开放性、权威的消解、载体的多样化、读者整体水平提升等新的特点。在新的时代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特点,正是其得以发展的生命之源。面对未来,文学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但是文学自身的特点及属性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以及终将实现其应有地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文学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当一个世界不复存在的时候,文学可以帮助我们结识不复存在的世界,在人的想象中,它能引起共鸣。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提示我们自我意识的存在,还可以彰显一种道德的力量,所以读书也有这样一种诠释自我意识的力量。一部文学作品应该立足现实,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但是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必定都有未来,都有梦想。文学给人们带来力量,文学会以一种精神继续存在。作家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语言的贡献,没有语言,就没有那份新的体验、新的力量和那份细腻,不可能带来更为真实的表达。文学的方法可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或者最基本的教育方法,文学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因此文学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20.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