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看来,传播的第二项社会功能就是"协调关系".从理论上看,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协调关系"功能同样可以表现为"协调"、"调节"、"说服"、"论坛"、"联系"等几方面,但这些"协调关系"的具体功能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存在明显的缺失.中国古代谏议传播虽然对政治权力--皇权(王权)有一定的制约、调节.但它只是在专制政治秩序、结构及观念内的有限调节.谏议传播制度总体上并不是君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君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盛洪 《天府新论》2015,(3):41-52
宪政主义假定,任何个人既理性有限,又有人性弱点,若要使个人能够满足公共事务的要求遵行民意和天道,就要有一套监督约束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弥补其个人缺陷。儒家传统既强调政治人物的自律,以及改朝换代的他律形式,又注重建立谏议监察制度,对君主的过失加以批评和纠正。这一制度是君主制体制内的限权机制,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实践中有着积极意义和实际功用,并形成了君过必谏的谏议文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这种制度与文化在今天没有完全实现民主制度的社会中仍有借鉴价值,即使在民主社会中也有补充作用。要求批评政治人物的文化也是自由表达原则的重要的中国资源,鼓励年轻谏官的传统也支持年轻人表达意见的风尚。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播思想源远流长,属于政治传播及控制范畴的观念、主张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信息监控、信息调控及信息规范控制三大政治传播手段来看,古人提出的一些信息控制思想、主张并不逊于现代传播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有阴阳组合特质的话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的纲纽性认识。另外,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制度与西方学者的"传播制度类型"观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用思想与中国古代言外之意学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是现代语用学的重要话题。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观点,到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以及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直至近年的关联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言外之意。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文表达中常常运用言外之意,而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古人对言外之意的论述显得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理论体系,但是从古人的散言片论中不难看出,其中所显现的学术观点,已经很接近现代语用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法律制度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制度的发展在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下,历经嬗变。同时,法律制度的发展在思想和理论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在内容上以刑法为主体,又形成了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司法与行政合一的法律表现形式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的特征和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基础。详备、严格、体系化的法官违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当今法治国家的构建 ,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科学决策制度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建坤 《东岳论丛》2001,22(3):30-34
从改革制度着手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必须有制度保障。我们过去发生的重大决策失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现代科学决策制度是不同组织依据现代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适应现代决策的客观需要 ,而共同制定的决策规则体系。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遵循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分类化、效率化、法制化“六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建立的现代科学决策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决策组织制度 ;(二 )集中决策与民主协商相结合的决策制度 ;(三 )借用“外脑”辅助科学决策制度 ;(四 )科学决策程序制度 ;(五 )决策评估与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矜恤思想是中国古代历来延承的重要思想,对社会稳定及矛盾缓和作用巨大。矜恤思想包含了宽简狱政、赦宥恤恕与省惜刑惩三个方面,并由此衍生了相关制度及实践。但作为对政治及司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指导思想,因为中国古代体制、传统及其工具性的本身,致使矜恤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实践影响难逃局限。  相似文献   

10.
古代以色列民族律法观念下的王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以色列民族君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限君权"。这一特征与以色列民族古老的律法观念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在以色列民族的传统中,律法来自耶和华的启示,具有神圣性。国王则与百姓一样,是律法的遵行者,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君权神授",而且其权力被认为是耶和华出于百姓现实需要的一种宽容,而不是一种必然。这一传统认识的长期存在,是以色列民族立国后长期存在的以氏族部落制度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决定的。正是这一根本原因,使得以色列民族君主制度的历史上,不可能出现拥有绝对权力的国王,也为"申命派"史家和先知们对民族诸王的评判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山东地区是我国小麦早期种植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区域。有学者据此提出山东地区的萊人首先培育了小麦。本文对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进行梳理,结合生物学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的资料尚不能解决中国小麦是否独立起源的问题,更不能因为近年来山东较为集中地出土了年代较早的小麦遗存,就简单地将这些发现与历史文献挂钩,认为山东地区是小麦的起源地,甚至将小麦的培育驯化简单归功于某个族群。我国小麦的起源与传播问题仍有待于开展多学科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方法治的形成是多种文化两千多年来不断碰撞、吸纳和融合的产物 ,导致这一传统形成的因素和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 ,古希腊罗马哲学思维中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和正义观对西方法治传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刑罚制度之设立既有防恶于前又有惩恶于后的法律功能,而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在其设立、实施过程中,人性的痕迹非常深刻,无论从刑罚实施的受体还是立法者的主观导向,都把对人性的打压和保护作为一种平衡手段。从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发现,刑罚对人性的考量是中国古代法律伦理法倾向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文明进步幅度与对人性认识的高低有着较强的关联:先秦时期以摧残人性为刑罚惩戒的基础;在封建法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性力量之张扬是酷刑主义向轻刑主义转变的重要因子;而其中过于重视人性保护,又使得封建刑罚制度偏离法律建设轨道,在伦理法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制度在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体品质培育机制,在这个机制中非正式制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民间规约、民间仪式、私学教育机构和民间道德楷模等非正式制度在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基层调控体系,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古代基层调控体系及其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对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力图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层调控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婚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和存续的基础条件在古代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基础条件是由封建礼法所决定的,这些条件与同时期其他各国的法律相比并不是最落后的,但却是沿用时间最长的婚姻立法,历经千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经济落后地区民众的婚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 《北方论丛》2006,(3):90-93
官员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治乱盛衰,因此历代政府除制定严密的法律对他们进行监督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对他们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相似文献   

18.
常兴照 《东岳论丛》2007,28(6):81-85
虞舜之名重华,固与其属华族有关。但渊源则与"昊"字密切相连。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昊即帝喾,亦即帝舜;昊族或舜族文化即华族文化,具体即指大汶口文化。考察华族的本质属性、形成时代及华夏关系,可基本认定颛顼、共工、陶唐氏、有娀氏的文化与族属。从文明发展的阶段上说,大汶口文化中期已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及至晚期,随着华族文化的西进,华夏文化融合为一,应该视为文明社会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录囚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录囚制度是为了皇帝更好地掌握全国司法状况,及时了解在押犯情况而设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最初仅限于各级官吏对监狱定期或不定期的巡察,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录囚制度也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就录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因缘颇深的两大显学。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史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六经”亦经亦史的特点,决定了此后经史之间难以割舍的因缘关系;汉代是中国经学兴起的时代,同时也是史学标榜“成一家之言”之时,这一时期经学对史学思潮有重要影响,史家崇经意识非常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重视人物品评和历史评论,以及南北朝史学风格迥异等现象;隋唐时期经史关系集中表现为统治者对于经史之学的高度重视,由此出现了经史同步大总结的时代学术现象;宋明时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化经学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经史之学从清初提倡穷经经世和以古筹今的实学思潮,到清中期后兴起的今文经学派的援经议政和治史明道,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而乾嘉经学为考据而考据,史学也多由经学而入,受汉学藩篱所囿,只有浙东史学继承了清初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