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者的法定保密义务是将《合同法》上当事人的保密义务适用于劳动合同的产物.劳动者在职期间违反保密义务的,用人单位不仅享有普通合同中守约方的权利,而且拥有即时解约权.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劳动者的就业权和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益理应实现平衡,这是约定在职竞业限制义务的正当性基础.然而,为了保护就业权,中国在劳动立法上主张:对就业权的约定限制优先于法定限制、法定保护优先于约定保护.据此,劳动者并不负有法定的在职竞业限制义务.比较法视角的探讨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有谋取在岗闲暇的动机和行为。在岗闲暇行为之所以能弥漫于整个社会,根源于我国劳动就业的固定工资、固定岗位和固定职位制度。在特定的劳动工资制度安排下,劳动者在岗闲暇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用人单位或者财政和银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3.
对就业质量评价和定期发布制度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业质量是反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得好坏的范畴,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就业数量。当前我国的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评价和定期发布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起到指导劳动者和用工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减少劳动纠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这一制度由量化评价和定期发布两部分组成。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包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制定评分表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散进行、局部见效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已逐步从刻板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向变通的、分散放权的管理机制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集中掌握的劳动工资人事权逐步变成企业独立自主权的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国家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权逐步转化为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决策权——职业选择权、岗位调换权,劳动力开始冲破阻力自由流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包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由多种就业形式、多条就业渠道所取代。国营、集体和个体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企业都可以不受国家计划限制招收工人。待业青年自寻就业门路,甚至通过各种形式自己解决就业;企业则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解决本企业冗员和职工子弟的就业。几年来就业制度的搞活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其成就是国际公认的。第二,固定用工制度已经被合同工制度所取代,企业与劳动者的结合不再是国家计划的硬性搭配,而是劳动者选择职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结果。劳动合同则是反映双方意愿的,共同遵守的责、权、利规定的协议。合同制工人比起固定工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大的灵活性,增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将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将引起就业方式的转变。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无疑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将对传统就业方式提出重大挑战,实现就业领域的多方面转变,具体表现在:1就业结构的转变。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大多沿袭小农经济的自然就业方式,依靠人力或畜力在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第一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工业经济时代,在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市场化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靠机械力从事生产,工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知识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当前我国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二元用工现象。企业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城镇劳动者冗员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又成为进城农村劳动者的主要吸收者。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障碍促使城市社会中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交织运行。二元用工制度和双重劳动力市场使二元社会结构由城乡分隔变为城乡交织互错,一方面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劳动者隐性失业显性化所可能带来的社会振荡;另一方面却又为城市社会带来了新的隐忧,即城镇劳动者的优越感和乡村劳动者的相对被剥夺感同步增长,使社会不平等显性化,成为引发新的城市社会冲突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力所有权是属于劳动者个人的,这是因为人类劳动力的特殊存在形式及其运用特点决定了劳动力所有权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所有权。它不能随意转移、随意支配。其所以如此,在于劳动力存在于活体之中,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不能随意转移,并且在生产中劳动力的运用发挥,也不象一般生产资料那样是受动的要素,而是能动的要素,即劳动力的运用必然地要受到它的所有者的控制。劳动者作为他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总是能动地控制着他的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如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应具有个人所有的性质。为了加深这一认识,不妨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孙海杰  乔榛 《学术交流》2007,(5):111-114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的典型省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须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必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合理状况;必须形成城乡经济充分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韩国妇女就业结构出现了一种非稳态趋势,这种非稳态是由固定期限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和租赁工作等涉及妇女就业的非固定类型所引起的,而这种趋势是韩国公司为了对经济环境中的内部和外部变化作出迅捷的反应而采用的劳动力灵活性策略所造成的,包括韩国在内的新兴先进国家正在经历着不同避免的历史性转变,在此转变中就业结构已经变为权宜类型的就业。然而,每个国家的劳动力利用故略主要依赖于该国诸如价值观、劳动力管理结构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在内的社会特性与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先进的机器生产所代替,劳动者的智力结构成为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先天的体力差异,特别是由于男女性别所造成的生理差异已经不再成为就业的限制。而由后天学习所造成的知识差异则日益成为就业限制的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分工终于冲破了性别的差异。妇女获得了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科技进步给社会生产所带来的这一巨大变迁,深刻地改变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妇女。首先,广泛的就业机会使广大的妇女走出了家门,特别是已婚妇女走出了家门,进入了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在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中,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性质和特点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劳动工资制度是人们与从事劳动有关的一切制度的总和,是社会对劳动力进行管理的意志关系的各种表现,归纳起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劳动者和物质条件相结合的制度,如就业制度、用工制度、劳动力的招收和调配制度等;二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后对劳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规定,如工资制度、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实质上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途径,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两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全体所有。这种经济关系反映到劳动工资制度上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需要任何中介环节,劳动成果的分配按着劳动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原则。这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12.
同失业率一样,劳动参与率也是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那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的劳动者,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丧失信心,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本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可能推迟或放弃寻找工作。这种劳动参与率的降低造成一种隐蔽性失业现象。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五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展示了近年来在下岗和失业现象日益严峻化的同时,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并提示了城镇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表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失业的结果。通过建立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劳动者就业、失业或退出劳动力市场等三种状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一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十年的基本估计经历十年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从数字上看,到1988年底全国就业人数已达1.46亿人,相当于1949年的9,3倍。近十年全国城镇就业达7888万人,城镇失业率由5.4%下降到2%。其次,对多年实行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有较大的突破,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三结合”就业方针拓宽了就业渠道。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统包统配”的范围日益缩小,就业刚性开始变软。第三,劳务市场的开放为企业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就业,搞活劳动力流通,实现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4.
孔德威 《学术交流》2008,(1):100-103
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英美式的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改革才能够解决失业问题,促进就业.而劳动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灵活化并非是提高就业率的唯一选择,从社会和谐与公平的角度来讲,更不是最优选择.也正因如此,面对凯恩斯主义就业政策的失灵与合作主义就业政策的局限性等困境,荷兰最终放弃了英美式的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改革,采取了既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的灵活安全性劳动就业政策,并取得了成功.荷兰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改革历程表明,尽管灵活化是全球化时代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灵活化必须以劳动者的安全性、社会的和谐与公平为前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战略目标,由此,灵活安全性也应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模式的一种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说明:1.劳动力商品理论存在两大疑点:从逻辑上看,这一理论无法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经济过程,暴力和掠夺作为非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2.在劳动力——劳动——劳动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三位一体”关系。3.由商品生产者的自身素质、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共同决定的综合劳动能力差异,是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唯一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应当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三是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熊艾伦  孙衔华  王子娟 《社会》2019,39(5):184-20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劳动力市场上中间人行为进行分析,具体考察影响其分享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帮助和最终成功匹配的因素。研究表明,就业信息的分享体现了社会资本的“运作效用论”而非“地位效用论”。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中间人并不热衷于信息分享,而就业帮助体现了趋异性交往原则。中间人倾向于向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求职者提供实质性的就业帮助。此外,间接关系比单一的强关系或弱关系更能预测人情资源。教育水平较低和有迫切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对社会资本依赖较大。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依赖关系渠道。企业设立固定金额的推荐奖金可促进员工分享就业信息概率,但不影响成功匹配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失业下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解决失业下岗的问题上.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核心环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就业的计划分配体制,人们把找工作看成是政府的事,劳动者缺少自主择业的意识,社会上也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型的就业服务机构。作者通过在全国和北京所做的两项对于失业下岗工人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了就业服务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新的市场就业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慧娟  魏中龙 《创新》2021,15(6):73-83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具有替代效应和抑制效应.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章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改善供需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教育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治理体系支持,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基建释放"数字红利"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在于企业的活力,企业没有活力,整个经济就没有效率;而企业的活力则来自于劳动者的动力,劳动者没有动力,企业也就没有活力.1979年以来,围绕搞活企业进行了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租赁的一系列改革,但近几年,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连年下降,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劳动力的统分统配和就业的铁饭碗体制以及劳动者没动力是窒息企业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学术界一些同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认为,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