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教育我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由于是独生子女,放寒暑假时,爸爸妈妈去上班,我就一个人在家。那时,他们让我自己搞定午饭、洗碗、整理房间,并经常念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此,我也不抱怨,总能把事做得井井有条。我想,自己现在这么独立自主,一定源于父母那时的教诲。  相似文献   

2.
于明,1951年出生,比我大4岁.50年代,他的父母与我父母既是同事,两家又是邻居,关系很融洽.50年代末,我家搬到位于东交民巷的机关大院.那时我父母经常出差,顾不上照顾我.于是,大明(他的父母和大人们都这样叫他)哥奉父母之命,多次从东四他家那边坐公交来东交民巷接我去他家小住.记得他笑着叫我的小名"小豆"逗我:"豆、豆、启豆启豆呛,切糕炒白糖!"他爱讲故事,常把我逗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70年代末开始学滑冰的,这之前都是玩冰车。那时,一到冬天就背着父母与小朋友一起扛着自己做的简陋的冰车去明泽湖。当时看到那些穿着冰鞋在冰上飞舞的人们,自己是再羡慕不过了。常常梦想什么时候能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冰鞋啊!但那时的经济水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3,(11)
"孤儿奶奶"的身世54年前,6岁的李世伟父母先后暴病身亡,那时,她只有一个还是双眼瞎的伯父。为了活命,6岁的小女孩领着一个瞎子讨饭,他们走遍了黑龙江省拜泉县、明水县的乡村和城镇,靠着家乡的父老乡亲给的一口饭勉强为生。李世伟8岁那年的冬天非常冷,一个早晨起来  相似文献   

5.
得知爸爸妈妈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作为女儿更是思绪万千,儿时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童年是和已年过古稀的姥姥姥爷、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礼士胡同。那时几乎是伴着父母不断地出差、开会、加班和午夜亮着的台灯度过的。当年,他们  相似文献   

6.
韩维琴  李丹阳 《中华魂》2014,(15):57-58
李琦同志(原名李灵心)是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喝延河水长大的。七十多年前,我们曾同在革命圣地延安一起生活、工作。1937年,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李灵心的父母带着小灵心来到延安。不久,他的父母要到其他地区去工作,就把他安排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领导下的抗战剧团①第二队——儿童剧团。我们就是在儿童剧团认识的。他那时不满9岁,还是一个夜里时常尿炕的小孩子。我是红军东征到山西后加人红军的,那时已经16岁,比他大7岁,担任过他的组长、班长。  相似文献   

7.
我来自安徽,由于父母在上海打工,所以我从小学起就来到了上海生活。中考那一年,我想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只能报考中职校。父母建议我学习一门手艺,可是我比较喜欢读书,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手工操作没有太大兴趣。那时的我,年纪小,很乖,很听话,为了父母我还是妥协了。  相似文献   

8.
十年砍柴 《可乐》2008,(3):68-69
江陵夺情因为儿子位极人臣,湖北一个乡下老头的丧事,演变成1577年大明帝国最大的公共事件。那时,父母、祖父母过世,官  相似文献   

9.
虽说父母皆文人,可自认为还是混沌晚开、诗根浅薄. 我上有一姐,下无弟妹,少时颇以男孩自命,姐姐虽并不关注诗文,却也琴歌频弄,略有淑女气象.那时我可没有子承父业、光大文脉的念想,也听不进关于"三曹""三王"再到"三苏""三袁"等文人家族的兴旺故事,只是任性而为,无所顾忌,不以自是女孩为意.  相似文献   

10.
童年往事     
26年前,我随父母从农村来到海滨城市营口。那一年,我10岁,弟弟妹妹还很小。每天早晨不到7点,父母就带着他们坐单位的通勤车去郊区上班。当时,我刚上一年级,每天脖子上挂着钥匙。放暑假了。那时的我可真叫放假,完成学习  相似文献   

11.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不识字,也无法带给他任何的荣耀。他年少的时候因为成绩出色,被保送到市里最好的中学读书。就是在那时,他开始借外人的视线,学会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山东小伙刘保存从家乡菏泽来到陌生的大上海,那时他的梦想是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作为家中老大,他深知父母抚养5个子女的不易,他想靠自己外出打工来减轻父母的负担。14年后的今天,提到梦想,刘保存则说:“我想在上海成立一个集团公司!”这就是——  相似文献   

13.
今年42岁的韩敏是女儿眼中的好妈妈,是丈夫眼里能干、贤惠的妻子,更是江苏省常州市兰陵街道浦南小区社区居民信任、亲近的"丫头"、"大姐"。韩敏是一个喜欢过安稳日子的乖乖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1989年高中毕业后,她便参加了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太大的压力,平平淡淡。然而事与愿违,2000年8月,由于粮油体制改革,她从粮食部门下岗。那时她的心情坏透了,像是掉进了冰窟窿,心都凉了。彷徨、迷惘、失落,想到今后的生活,一筹莫展。18岁就参加革命的老父亲铿锵有力的一句话震醒了她:"女  相似文献   

14.
碎心菊     
《北方人》2008,(9)
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院长说,我是两个月大的时候从门口抱进来的,那时我冻得奄奄一息,身上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断了我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我亦不想去寻找。或者,我只是一对男女偷  相似文献   

15.
铺路石     
正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必须有"铺路石"的精神,即甘愿在"第一线"多奉献,但不要沾"第一线"的功劳。更明确地说,是让孙辈多记住其父母的"功劳",而不是父母缺位。比如,考虑到父辈忙于工作,祖辈学会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多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祖辈要多陪孩子玩他们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有意识地点明是他们的父母带来的"乐趣",让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相似文献   

16.
高康 《成才与就业》2014,(Z1):49-51
正我从小随父母离开上海,那时大约6岁,来到地处山东省鲁南地区的临沂——人们常说的"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在那里,我生活、工作了近四十年。我是喝沂蒙水、吃沂蒙粮长大的,是沂蒙老区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强壮的身体,是父老乡亲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沂蒙山人淳朴、善良、忠厚、老实、勤劳、勇敢的性格和品质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蒙山高,沂水长。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里,我度过了难忘  相似文献   

17.
认识三三那年正是我最为狼狈的十八岁。无意中得知父母早于三年前离婚,那时距离高考还有七天。我装作若无其事,就像我根本不知道一样。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般院校的本科生,今年大三,专业是金融。这学期开学后,班上同学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考研,忙得一塌糊涂,我却陷入了考研还是就业的迷茫和痛苦的选择中。我来自农村,家境贫困,父母收入微薄,要负担我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确实不易。而且我爸常年劳累,积劳成疾,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我很心疼,希望能早点减轻家里的负担。大二时我决定毕业后直接工作,那时父母就可放下重担,轻松一下。但我也意识到,随着高校一年年扩招,本科生队伍以一种让人惊异的速度扩大着,由往昔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泯然众人矣",由曾经的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9.
提起古代谈恋爱,不少人认为,那时的男女没有自主权,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此种认识,尽管没多大的错,但至少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20.
成名之后     
正我成名的时候大概26岁,那时还很年轻,刚毕业就服兵役,然后立刻就红了,那时不会想那么多,只是好奇,为什么家里的电话响个不停,为什么拿起电话就有人说:"我们是某某报,我们想采访你。"我那时的心态就是:我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