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省宪运动中,浙江省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具有比较良好的地方自治意识和传统,在国家分裂之时,联邦主义作为解决时局的政治整合策略为浙江人民所接受。以制定省宪法为中心的浙江省联邦主义运动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但是这种理想最后在制宪失误、军阀政治和中国政治转型面前,被彻底击破。尽管如此,浙江省宪运动仍有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联邦主义理念是美国国家构建的根本理念。在美国革命时期,这一理念历经了长期而艰难的本土化过程,其核心内容被颠覆、重建和不断改造。联邦主义理念与北美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相结合,在改造后具有灵活性和扩张性等特点,为美国国家形成、政府体制构建和国家扩展提供了指导性原则。经过改造的联邦主义理念被纳入联邦宪法之中,在美国未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和变革,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联邦主义”原则是1787年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确立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从而使美利坚合众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成为统一而稳固的联邦。几百年来,美国的政体没有因联邦权力的增强走上中央独裁的道路,相反美国政体的民主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联邦主义的内涵并不是单纯的中央权力的加强,而是联邦权力与州权力的交织与互动的过程。正是这两种权力的相互牵制,才使美国的权力机制的运作统一而又不至僵化。  相似文献   

4.
联邦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国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邦主义的理论范式是一种处理国家间关系、国家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重要政治理念与原则,它主要体现为政治联邦主义与财政联邦主义。其中,政治联邦主义又体现为英国的社会联邦主义、德国的行政联邦主义、美国的宪政联邦主义和前苏联的民族联邦主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和分税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联邦主义的理论精神。以联邦主义理论为参照,建立地方自治制度可能会成为今后我国地方制度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联省自治缘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潜在的地方主义思想与从国外传入的联邦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人冲破五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对国家结构所作的善意设计,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和对民治的渴望。该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民国宪政道路比较坎坷,从"五五宪草"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关于人民权利与自由之争,体现了立法价值的进步。"五五宪草"制定过程中,吴稿与张稿之争体现了不同的立法出发点,最终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选择了吴稿,体现了宪法间接保障主义的精神,但在《中华民国宪法》中却选择了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法直接保障主义,而从限制主义到宪法保障主义也是宪法制定中最有争议议题。其转变虽然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立法者对宪法中人民权利认知的深入,是时代的进步,意义深远,对当下宪法公民权利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统一欧洲的梦想正式付诸实践。关于欧洲走向联合的路径,大体上有两种观点: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虽不断对传统宪法学理论中宪法、国家、主权等概念及传统制宪权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但时至今日,欧盟联邦主义的发展特色已渐趋清晰。  相似文献   

8.
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对于弘扬宪法组织善好社会的功能,促进宪法秩序成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在法解释学的运用中缺乏对规范所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体察,以致误读规范主义的核心进路,是以规范社会的核心价值往往停留在不证自明的阶段.缺乏说服力尚且不论,型构社会则水土不服,再加诸“送法下乡”式的运动式普法,反而加剧了转型中国道德选择困境,解构了宪法作为组织社会善好生活的元规范功能.惟有体察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实情,方能实现宪法精神的伦理维度与现实维度的耦合,真正发挥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功能,促进转型中国宪法秩序的成型.  相似文献   

9.
伦奎斯特法院是美国历史上较为保守的联邦最高法院。它在联邦主义问题上的相关判决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不过,由于联邦与州关系中的“双重标准”原则不可逾越,伦奎斯特法院实际上不可能回到传统的“二元联邦主义”状态,只能倡导一种介于“二元联邦主义”与“合作联邦主义”之间的“新联邦主义”。通过复活州主权豁免理论,伦奎斯特法院为州权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更新了联邦主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实体性正当程序包括经济上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和非经济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它促进了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传播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司法功能:一是作为实质的司法审查标准,提供了能动主义的违宪审查工具;二是作为基本的人权重构标准,为发现宪法未列举的权利提供了能动主义的司法解释空间。实体性正当程序呈现的司法功能对中国宪政体制发展和司法程序变革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联邦制是现代国家结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大国往往国内利益分化问题更严重,所以大国采用联邦制的比率更高,政治效果也更明显.美利坚联邦既是联邦制的典型,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的联邦制经历了由"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美国《联邦宪法》构筑在其起草者詹姆斯.麦迪逊的多元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上。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和利益集团机制既是多元主义的两大机制,也是美国宪政体系下实现国家良治的保证,它们按各自的逻辑运作,又相互作用。其中,分化的政府治理权为各利益集团提供了利益表达的制度化渠道;同时,利益集团又是分权制衡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社会力量。该宪法构建的宪政体系为美国的经济与社会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模铸下,美国宪政体系和民主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永远无法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13.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陈端洪的《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一文的分析和解释。在陈文中,宝贵的实证主义立场与令人费解的神秘化倾向相互交织,引发了学界不少的批评或误解。首先批评了该文的神秘化倾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作为制宪权的主体""立宪时刻是神圣时刻"和"民主与专政也辩证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之类的模糊费解的表述,然后努力穿透该文的一些貌似不一致的表述,以理解其政治宪法主义。陈文的贡献是解释宪法生动的政治内涵,探明宪法不能司法化的实质原因,指出中国宪治道路的特色。陈端洪强调"政治本身就是宪法",但这不表明他认为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合宪的,它只表明,陈端洪认为作为宪法内容的某种意志的落实和更新是政治性的。其所谓的五大根本法是对宪法现实的理论描述。这种描述服务于某种规范目的,但并不必然代表作者本人的规范立场。在陈的政治宪法主义中,"政治的"是力量的,政治宪法主义呼吁新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目前的政治体制的硬球,并要求把这种新动力传输到体制内部,把它转化为内部常规要素;"政治的"是结构的,政治宪法主义要用新的政治结构来确保权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为解释中国经济奇迹,Barry R.Weingast及其合作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维护市场型联邦主义的理论模型,认为中国式联邦主义所诱致的地方政府问竞争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该理论模型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在学者中引起了争议和批评。学者们或者认为维护市场型联邦主义的条件不符合现实,或者认为恰恰是政治集权起着重要作用,经验性的检验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分权的关系并不确定。这些争论向我们表明,地方分权必须要同适度的中央集权相结合,只有二者有机搭配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理解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内涵是把握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基础。新罗马理论和美国宪法共和主义都与罗马古典共和主义有着关键性的内在关联。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新罗马理论是解读美国宪法共和主义内涵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理解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起源与内涵,但同时,由于新罗马理论对罗马共和文本解释的简约化处理和工具化的态度,从而导致对美国宪法共和主义一定程度的曲解。  相似文献   

17.
戴高乐坚持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欧洲联邦主义一体化运动。再次执政后,他积极支持一体化运动。这并石代表戴高乐邦联主义思想的改变,而是想以此影响一体化,政治联盟计划便是他的邦联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戴高乐的邦联主义思想根源于其民族主义理念,服从于他的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18.
军事刑法属于特别刑法,其与普通刑法的界限长期以来有军事犯主义、军人犯主义、并重主义和双重主义之争。立足于我国的军事法传统、宪法体制和刑法机能发挥的需要,我国宜采取双重主义的立场,将军事犯罪限制在军人实施的违背军事职责、侵犯军事利益的犯罪范围内。目前,我国军事刑法是与普通刑法合编在一部统一刑法典之中。然而,这种合编模式既不利于厘清军事刑法与普通刑法的关系,也不利于军事法益的保障和军人权益的保护,忽视了军事活动的极端特殊性对军事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影响。未来我国如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体系,应当以独立化的模式构建双重主义限制下的军事刑法典。  相似文献   

19.
安若定的"大侠魂主义"产生于救国救民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以"宇宙魂"为本体,以"真情主义"、"热肠主义"、"无畏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怒观主义"、"美观主义"为认识论,其具体运用涉及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大侠魂主义"体现了爱国主义、世界主义和生命主义的思想特质。它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待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20.
1793年,美国司法领域的一个无经验的组织—合众国最高法院对奇泽姆诉佐治亚案做出判决。就奇泽姆案而言,它只是涉及到司法的技术性问题,即联邦法院是否有权受理他州公民因合同之债而对州提起的诉讼。随后国会迅即制定宪法第11修正案,各州立即批准。宪法第11修正案的批准在美国国内引起了重大争论,且对宪法第11修正案的争论进而转为对有关联邦主义和州主权的大讨论。由于此争论关涉到州法律地位的界定和联邦法律至上等问题,因而在美国宪政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