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周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9-41
通过对“五四”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女性作家叙事声音的转变和发展。认为其转变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女性作家叙事声音的中心从追求社会的认同和男女平等的权利转变为对自身特性的关注;第二,女性作家在叙事时,有意识的突破传统男性观念,开始冷静客观地建构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三,女性作家的叙事声音中加入了大量的“身体”内容并与女性的特殊心理相结合,形成了对女性的全方位描述。 相似文献
2.
史玉凤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25-27
由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性”话语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在“男女平等”的宏大叙事的长期覆盖下,性别差异被彻底抹杀,女性作家处于失声状态。从“人的觉醒”到“女性觉醒”再到“身体写作”,20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作家们毒历史的启示和当今世界女性主义理论的召唤下,对女性自身价值追求和角色定位作出了可贵的精神突破。 相似文献
3.
史玉凤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25-27
由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性"话语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在"男女平等"的宏大叙事的长期覆盖下,性别差异被彻底抹杀,女性作家处于失声状态.从"人的觉醒"到"女性觉醒"再到"身体写作",20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作家们在历史的启示和当今世界女性主义理论的召唤下,对女性自身价值追求和角色定位作出了可贵的精神突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战火从东北蔓延至全国,女作家们从正面空间与负面空间两个角度,如实记录了物理意义上的战争图景。在时空纵横并置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在战乱中的空间流徙提升了战争罪恶的客观性事实的容量,同时在时间流转中也凸显出抗战时期人们心灵的创伤。女性作家记录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超时空追问中表达出鲜明的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女性作家思想及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成红舞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7.
毕文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102-105
作为1950-1960年代女作家文学创作的主体内容,女性家族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存在并非简单,尤其是在家族叙事的伦理选择上,这两代女性家族叙事文本具备精神抵抗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小弘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33-37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性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颇具特色。根据苏珊.兰瑟的理论,李锐小说中的叙事声音主要有作者型叙事声音、个人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三类。这三种模式不仅各自表述了一套技巧规则,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同时也为小说提供了多种意义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吕欣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111-118
文章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中女性叙事空间的建构展开分析。文章兼具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从多重女性叙事声音、叙事节奏与层次、隐喻的叙事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盲刺客》如何展现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生存境遇,并借由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系统打开新的叙事空间,建构起女性书写的权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期人类纯粹的客观经验,也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系统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其萌生时代“现实”声音景观的正向或逆向投射,另一方面也是远古初民关于声音认知的创造性描述。体现出作为主体的远古初民与外部自然、动植物等客体具有的物我同一等原始思维及对客体世界的声音的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在其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 对以往女作家关于疯女人的叙事传统有了很大的突破.相对于将疯女人置于文本的边缘地带,她则将其引入文本中心;相对于将叙述重心放在一个女人被逼疯的结果上,她则把笔墨聚焦在一个女人是如何被逼疯的过程上;相对于倾心描述疯女人壮烈的死,她则注重刻画其艰难的生;相对于疯女人的失语状态,她则赋予了疯女人以充分的话语权.吉尔曼对女作家关于疯女人叙事传统的突破,鲜明地表现了她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张岚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1):18-23
将中国女性文学纳入启蒙叙事传统中,通过启蒙思潮与女性文学的内在一致性、启蒙话语下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启蒙对女性创作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启蒙思潮的不解渊源、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启蒙主题目标的高度一致、女性文学的两大高峰与启蒙的两大高峰相互应和、启蒙的先天不足造成女性创作的后天失调等现象和原因,指出在当下"启蒙死了"的哀悼声中,作为个人自由的启蒙精神将永存。启蒙思潮促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而女性文学走向个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启蒙文化的意义,为启蒙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春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6):135-138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就了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了女性的物化和异化。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批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张扬自我。这是人的发现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革命的女性在广泛参与革命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日趋丧失性别意识而成为中性化的人。性别异化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至。文革结束以来,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全面复苏,她们在完成了对五四精神回归的起点上起步,加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她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6-41
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中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而且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小说叙事。叙事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君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124-127
在叙事虚构作品中,不能将作品的作者等同于作品的叙述者、将作品中的叙述声音等同于作者的声音。二者的混同将给作者的创作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诸多弊端。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黄昌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8):64-67
本文用叙事理论观照电视声音,认为电视声音基本的叙事功能是叙述故事,并从叙述、连接和参与事件,塑造人物、介绍人物关系、引发人物行动、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创造背景、造成空间感和现场感等方面阐述电视声音叙述故事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萌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5):50-55
在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中出现的叙述分层,大体可分为套层、并层和跨层三种模式,其中套层模式最为常见。叙述分层具有独特的叙事优势.尤其在表现女性寻求和建构自我认同的思考与迷惘方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叙述策略。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不同叙述分层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除了形式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传递出了女性作家们摆脱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和谐与平等话语体系的意图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消解"叙事主要集中在具有切己性和私密性的爱情与婚姻主题上,梦幻内容常具有比较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的内心欲望和主体需求."梦幻-消解"叙事通过"梦幻""消解"间的落差对比以及叙述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张力,凸显出现代女性所遭遇的与男性不同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以及现代女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展示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