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于一九八九年改为双月刊,其中第三、六期辟为“高教研究专号”。自本专号公开发行以来,每期均有文章被其他报刊或转载、或摘要、或复印、或选目。  相似文献   

2.
苏州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扬州文化丛书”八本 ,全方位介绍、评述扬州的古城新貌、地方掌故、人物风情 ,展示了扬州文化的魅力。许少飞所著《扬州园林》便是其中之一。扬州园林是扬州城市兴衰的寒暑表。每当经济繁荣时 ,扬州园林随之兴盛 ;而每遇战乱衰败时 ,扬州园林也因之败萎、湮没。《扬州园林》在讴歌园林式的城市扬州时 ,展示了扬州园林在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家园中 ,沐浴着春光 ,增添着景观 ,为人民的安居乐业、祖国的美丽祥和 ,奉献出她的美景和文化意蕴。《扬州园林》运用散文的笔法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扬州园林历代变迁、兴衰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一、出版《扬州文化丛书》之缘起《扬州文化丛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于 2 0 0 1年 12月出版。这是该社继《苏州文化丛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套文化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 ,是苏大出版社重视地域文化类图书出版、注重文化积累的一项具体成果 ,也体现为在出版理念上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一家高校出版社 ,苏大出版社本着“依托百年老校 ,发挥学科优势 ;立足文化名城 ,体现地域特色 ;注重学术积累 ,服务广大读者”的出版理念 ,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努力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出版社在指导思想上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苏州大学早在1991年就依托苏州大学学报这一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内涵丰厚的吴文化背景,开辟了“吴文化专栏”,系统地开展了吴文化研究。经过学报人和文化学者的辛勤耕耘,专栏在江南社会文化史和吴文化当代形态研  相似文献   

5.
为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乡土特色,本刊“乡土文化研究”专栏近几年来注重对阮元的研究,陆续刊发了郭明道、田汉云撰写的关于阮元研究的系列论文,并收到一定社会效果。阮元,清代著名学者,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身历乾嘉学术鼎盛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研究广泛,成就卓著。如他主编的《经籍纂诂》是一部长达一百○六卷,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注的大型辞书;他所著的《畴人传》,开撰写科技史  相似文献   

6.
特色栏目建设,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打造“扬州文化研究”栏目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使学报更具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对于学科建设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同时,为校内外广大作者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和平台.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进行文化研究和传承,更有着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康雍乾盛世,东南文化集中在杭州、苏州、扬州三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而扬州的园亭,又多为骚人墨客诗文酒宴之所。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梦星)篠园及郑氏(侠如)休园为最盛”。程氏篠园有程松许谷为之图,郑氏休园,其子为光辑为《休园志》若干卷,均见《画舫录》载。而马氏小玲珑山馆有无图、记,未见记载。近于京郊访问老友姚蔼士先生于安外辛店村,竹篱低舍,居处湫隘,而壁间所悬,  相似文献   

8.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俗语,古时称谚。《礼记》记述:“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记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记述:“谚,俗所传言也。”谚,古代就是广泛流传的俗语。探讨一下扬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这对研究俗文学和扬州乡土风情是有所裨益的。据笔者所阅资料,扬州地方俗语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兹略举例证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作者“30年代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前3篇分别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3期,1995年1-2期)。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价值取向。认为他们的乡土小说作品力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来探讨在时代变化和社会动荡中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倾向及人心的变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左翼青年作家们自身对乡土的精神依恋,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最充分地显示了左翼文学作为30年代文学主潮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编后记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为此中国航海学会已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子——七月十一日定为中国航海节。为配合这项纪念活动,上海大学学报特此出版了“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专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开发甘肃地方文化资源,弘扬甘肃精神,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省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我校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功能,经2007年8月30日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决定成立甘肃联合大学地方文化研究所。为了便于开展研究工作,更好地依托和利用学校学报社科版“地方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两个栏目,研究所办公室设在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4.
王鸿是江苏著名的乡土诗人和影剧作家,是大运河的忠诚的儿子和歌者。他是从歌唱“翻身道情”和生产建设的“弦歌”开始步入诗坛的。诗人出身于大运河畔的江都嘶马镇,新中国建立以后,曾长期生活并工作在扬州地区运河两岸及里下河水乡,编报纸,搞戏剧,从事文化行政工作,与乡土人民命运相连,呼息相关。他的诗作,是运河变迁的见证。他从1953年开始写作歌谣新诗,近四十年来,已发表乡土涛作近千首,先后出版过《绣花巾》、《金色  相似文献   

15.
(一)扬恩自浅吴自深柳敬亭的历史是江南评弹的历史。“江南好,艺事旧曾谙,敬亭评话昆生曲,直把扬州作杭州,苏州一桥梁。”这是我的开篇话。这有点混淆了说的评话与唱的弹词,混淆了苏州与扬州。这种混淆是从明代田汝成开始的,清乾隆时候的李斗是个扬州通,他生活的时代,扬州评话已经离开说唱的词话家庭,长硬了翅膀远走高飞了,柳敬亭北到北京,西到长安,南到杭州绍兴,就是远走高飞的标志。李斗非常谨慎,他前怕宋,怕宋代的汴州、杭州;后怕清代浙江的南词,中间怕常熟与苏州。这两个地方柳敬亭都去过,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扬州昆班曲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扬州的职业昆班和家庭昆班同时兴盛。清代康熙和乾隆历次南巡,盐商巨贾为接驾而组班献演,使扬州成了全国剧坛的中心,造成了昆腔“七大内班”的特殊声势。光绪年间,“扬州老洪班”进驻上海,在集秀戏园公演了五个多月,实力惊人。此外,扬州又流行业余的昆曲清唱,时至今日,扬州的曲社仍一脉相承。这是扬州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家庭社会学学科史上的开拓性学者,许烺光的家庭研究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他的喜洲镇调查从个体心理层面出发,试图通过田野经验更充分地解读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文化,同时也进一步反思该文化潜在的局限性。“家”从来都是勾连个体与社会文化的重要中介环节,这种将人格心理与总体性文化命题相关联的研究取向,对当下的乡土社会研究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根据以“家”为中心展开的田野调查经验,许烺光不仅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权威”和“竞争”属性的本土化特征,同时通过反思作为中国“家”文化和乡土社会核心价值的“父子一体”观念,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社会流动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变迁的人格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校前身之一是原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浙江大学曾于1947、1948年编辑出版了《浙江学报》.这是一份发表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由原浙大教授张其购任编委会主席,夏承焘、王焕镳、陈乐素等教授任编委.这份学报为季刊,先后出版了第一、二两卷,每卷各两期.第一卷第一期为“瑞安孙仲容(诒让)先生百岁纪念专号”.四期学报内刊有我校已故夏承焘、任铭善、严群教授,和现仍任教的蒋礼鸿、徐规教授,以及曾在我校任教的陈乐素、钱南扬教授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