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斯宾塞教育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宾塞是近代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他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以及教育对科技振兴、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他反对国立学校制度,提倡个人主义、放任主义,反对普及工人教育的主张以及坚持不可知论、庸俗社会进化论的哲学思想又是应该批判的.客观分析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教育、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斯宾塞的国家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和自由观是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扮演分配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保证人的“同等自由”和自由的社会生活;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认为“同等自由”是它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实现人的“同等自由”即最大幸福才是符合道德的;他的自由观是指实现“同等自由”,实现人的个体化和完全自由,这必然伴随着人的完全道德和生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及其教育目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综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精神,代表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教育目的观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把科学教育视为基础,把人文教育视为导向,把"四个学会"视为终极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以及形成相应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基于对中国传统语文的深刻认识。据此他倡导语文教育应该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终身以之"的习惯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科的"言语"本位和运用的特点,并对语文教材科学化序列的构建,具有民主色彩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从而以科学为导引奠定了现代语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理论的著述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瑞吉欧教育体系就是其中的例证之一。杜威教育思想对瑞吉欧课程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原则观、课程目标观和课程模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我国教师教育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科学课程的重新构建是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本文在对小学教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透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科学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笛卡儿以及康德理性主义和牛顿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寻求普遍意义的现代科学观坚信机械自足的宇宙观、客观的线性积累的知识观,并追寻理性的方法论.现代科学观突破了自然科学的范畴而主宰了人们的现实与精神生活,达及教育.人们对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使现代教育在目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师与学生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现代科学观的痕迹.当今,超越技术理性的后现代科学观兴起,教育面临着又一次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密不可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当时科学最高成就的总结与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当作科学来对待。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science of Marxism),才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scientific Marxism)。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思潮对课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的课程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面都可以借鉴后现代课程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观开始,美国课程研究在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发展中,在20世纪诞生了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社会改造主义以及概念重建主义和以多尔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追求意识,反映了美国现代课程观从科学主义向人本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向科学人本主义的演进。这些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和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主要阵地,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从多个角度探查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期待,并结合目前高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相关教师、专家座谈,共同寻找高师科学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多方位探究影响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共性,总结规律,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初 ,为适应和满足日本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日本教育界出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即以培养学生丰富感性 ,推进“教育个性”、鼓励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感性教育。感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 ;二是注重个性养成的评价标准 ;三是体现“新学力观”的教育目标 ;四是鼓励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五是颇具多样性的实施载体。日本感性教育的新理论及其基本实践操作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价值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冲突较之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矛盾和冲突更尖锐.具体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冲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科学方法和态度与人文方法和态度的冲突.缓和冲突和矛盾的出路在于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具体表现在知识、价值、主体性和现实生活等层面.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胡适是中国19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将会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人文从其本质上说是对理想的人、理想人性和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建构和培育,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活动,在培养理想人性、促进人的完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在内在的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念上与人文具有统一性,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科学的人文性被忽视,导致科学与人文分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科学的人文性,使科学重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也因理工科院校后续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的不舍理,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必须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的理论原则及综合性原则,构建新的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高文化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由此,应将文、史、哲、艺等人文社科系统、广博的知识通过设置各类相关课程贯穿于整个课内、外教学过程,融合、渗透到一切教育活动中,形成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较完善的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设计,才能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量研究和描述研究的方法,通过对568位理工科高校本科生问卷调查和国内外18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表的分析,以及对教育部多年来下发文件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综合,构建由通识、提高、讨论思辨、实践四类课程组成的公共音乐课课程体系,并设计精听、泛听、网络、实践四种音乐教学法改革方案来指导该课程体系实施。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在当今尤为重要。科学思想作为科学素质的整体生成的核心,其本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规范,在科学素质的有机形成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高校科学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育的关键,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在其实施中侧重于科学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0.
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教改革的热点领域。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幼儿科学教育应重视人文价值取向,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中知识、能力和态度精神应该具有统整性,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应考虑生成与预成的平衡,幼儿科学教育本质是探究以及应正确处理好幼儿科学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