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有这么一批人镇日价忧心忡忡、怒目瞳瞳,其出言可谓“不同凡响”。他们说当今“日本危机”本质所在乃是“分不清敌友”。那么,日本的敌人到底是谁呢?中西辉政先生解析如下:“真正意义上的敌人首推北朝鲜,“中国”是日本必须慎重对付且顽强抵抗的更大敌人”,至于美国,“从经济上来讲”是日本的“敌国”。“同时也是日本非常主要的‘朋友’,一个日本必须好好学习的国家”,再者便是“战后日本人的精神这一‘内心敌人’。”这种论调不乏武断、颇为荒谬,但在日本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向来以礼、情,以义对待异国邻邦的中国人民看来应当有所了解,并引起警悟。  相似文献   

2.
一、议论诗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以抒情为主的诗,是抒情诗;以叙事为主的诗,是叙事诗;那么,以议论为主的诗,可不可以称它为议论诗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清人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而集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陈迩冬先生反驳说:“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  相似文献   

3.
甲:“哥们(儿),昨晚到何处去了?”乙:“上图书馆,坐‘冷板凳’去了。”甲:“好哇,你真不错!还能想到去那儿‘附庸高雅’。”乙:“说来着实惭愧,两年有余仅三次。”甲:“不瞒哥们(儿),直到现在,我那借书证还‘休闲’着呢。”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准备在沈阳开一家美食城,一段时间以来,他四处取经,不久前,他约我同去盘锦,据说那 有一家“桃源新村”值得拜访。出发前,我向几个盘锦人打听了一下这家“桃源新村”,他们升口同声:“桃源新村呀?到了盘锦,你打听谁谁都知道。”这天我们趋车前往盘锦,好信儿地在盘锦街头打听了几位当地人: “请问您知道‘桃源新村’吗?” “你问的是哪个‘桃源新村’呀?” “噢?有几家‘桃源新村’啊?” “你们是外地人吧?‘桃源新村’有好几家呢!在盘锦有谁不知道许老板的“桃源新村”! “我们要去总部。” “你们这么走……” 热心的盘锦人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一路下来我们又打听了一些人,真是问谁谁知道。 说句不谦虚的话,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乡村野店,我去过的饭店太多了,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几家呢?对这家路人皆知的“桃源新村”不免有些不服气。  相似文献   

5.
据说,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欧,近年来流传着一则幽默小品:“教师向小学生提问:‘向苏联学习,首先应该学它的什么?答:‘首先要学它的农业技能。’问:‘为什么呢?’答:‘因为它技能高超,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充满愤恨的冷潮热讽,说明了苏修农业一团糟,年年闹粮荒,年年在国外掠夺、抢购粮食的事实。可是苏修的确是有他们的“技能”的,他们不但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而且能够“大笔一挥”把一团糟变成“制度的优越也就在这方面显示出来。”六月十一日发行的苏修“新时代”杂志第二十期有一篇奇文“同读者的谈话”就是眼前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在美国参观过一所老人俱乐部式公寓,由一位研究战略经济的教授纳尔逊先生陪同。去前,我好奇地问:“纳尔逊先生,我感到惊异,既是一座学术性的老人公寓,为什么叫‘小屋’呢?”  相似文献   

7.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一题第11题,是根据《九章算术》上的“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的一道题,画了四幅图作答案供选择。我授课班53人应试,答案正确者49人。试题第二题文言文阅读,其中有一句:“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试题作了注:“天门:山名。天  相似文献   

8.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文学研究要不要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知识?答案是肯定的。李泽厚先生有一次在答记者问时说:“鲁迅早就提倡搞自然科学的读一点文史书籍,搞文学的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触类’可以‘旁通’”(《走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单数“我”、“你”、“他”都有其相对应的复数形式,那么,第二人称单数敬称“您”有没有“您们”这种复数形式呢?林祥楣先生认为“书面上虽然偶尔也有人用‘您们’,恐怕不能认为是合于规范的。”吴洁敏先生认为“因为‘您’本是表复数的,所以不能用‘您们’,只能说‘您俩’、‘您几位’。”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虽认为“‘您们’是第二身复数敬称”,但又说“应提倡用‘您几位’、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小学教师进修中师教材《语文基础知识》“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习惯省”中说:“由于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谓语动词‘是’或‘有’。”接着举了“工人阶级(是)硬骨头”、“她家一共(有)十四口人”等四个例句,并进一步指出:“以上句子中括号里的是省略的谓语。”这就是教材所认为的“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这类“习惯语”呢?它们是不是“谓语的省略”式呢?因为这种说法出现在省编中师教材上,影响颇大,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值得讨论的价值。下面,我们不妨以“工人阶级(是)硬骨头”一句为例,试加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它是否是“省略”句。什么是省略,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应该说是有省略,  相似文献   

12.
古申国琐议     
<正> 偶读蔡静远先生《古申初探》,(以下简称蔡文)颇获教益。但就古“申”国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不敢苟同。谨述拙见于后,以就正于诸同道。 《蔡文》一开始就说:“……为什么在这里谈起‘申塔’、‘申碑’呢?它说明,信阳是古代申国的所在地”。从这一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蔡先生以为信阳既然留有“申塔”、“申碑”等古迹,信阳理所当然应该是“古申伯国”的所在地。可谁都知道,历来的好事者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难以置信的所谓“古迹”,我们南阳的“张仲景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今天,我们怎么能够用这样的古迹做凭证来进行考究呢?  相似文献   

13.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4.
一、煌敦写本《茶酒论》敦煌写本《茶酒论》见于伯2718、伯3910、伯2972、伯2875、斯5774、斯406六个卷子。其中伯2718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同卷还录有王梵志诗九十一首。王重民先生以此为原卷,参以它卷校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三)。对《茶酒论》的内容,郑振铎先生概括为:“茶和酒在争论着:两个谁有功勋?茶先说其可贵,酒乃继而自夸其力,反复辨难,终乃各举其‘过’。‘两个政(正)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水乃出来和解道:茶酒要不得水,将成为什么形容呢?水对于万物,功绩最大,但他并不言功,茶酒又何必争功呢?‘从今已后,切须和同,  相似文献   

15.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6.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7.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8.
“年捧这一本本‘红色藏书’,我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感到了党的英明和伟大。此刻,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何勇的书房,主人拿着一本本各个时期的党章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19.
罗兵 《社区》2006,(18)
“天堂离我们有多远?”“800公里。”“地狱呢?”“2000公里。”“那么精装修房呢?”“至少还有500公里。”网络上的一则笑话,道出了房产家居市场精装修房现在的尴尬境地。建设部2002年曾出台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当时有“我国房产业将迎来崭新的‘精装修’时代,毛坯房将逐渐淡出市场”的说法。但曾经被寄予极大希望、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精装修房,并没有真正走入“大庭广众”,引来的却是重重的忧虑,很难博得喝彩  相似文献   

20.
芥子纳须弥     
金跃军 《社区》2014,(26):1-1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