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采用何种阵形,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纷纭而未得解决的问题.《江苏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二期合刊号上,发表了吴如嵩同志的《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以下简称《吴文》),根据《船阵图说》等资料,对北洋舰队的阵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甚受启发.但是,《吴文》未能全而考察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变化的实际过程,故所得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认为,通过对北洋舰队阵形的全面考察,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确实改变过阵形;(二)北洋舰队接敌时的阵形与议决拟改的阵形实际上并不一致.下面具体地谈谈我们对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黄海海战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关于黄海海战胜负的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学者们关于黄海海战的胜负问题的看法,吸取了前辈的看法。最后得出了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居于失败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清朝北洋舰队同日本侵略者的联合舰队,在今辽宁海洋岛东北、大鹿岛西南海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决战。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黄海海战。对于这次海战的战斗编队问题,曾经引起当时许多国家军事当局的重视。目前,我国史学界,对于北洋舰队的战斗编队问题,亦多有论述。我曾在《淡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和《浅析刘步蟾改阵》两文中指出: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  相似文献   

4.
经过明治维新 ,有了强大海军的日本 ,为了切断中国与朝鲜之间传统的宗藩关系 ,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 ,挑起丰岛海战 ,使甲午战争爆发。在丰岛海战中 ,处于劣势的中国舰队 ,进行了英勇抵抗 ,打击了骄横的日本舰队。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中国的旗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 ,在作战失利后 ,又放弃了护航任务 ,一味退走 ,致使中方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80 0多名船载陆军官兵葬身海底。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李鸿章却畏敌 ,放弃了制海权 ,导致中国在整个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6.
我在《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中,粗浅地分析了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肯定了泰莱的说法,即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确是“诸舰相并横列以主舰居中”的夹缝雁行阵,并由于刘步蟾“信旗所示”的错误,引起了舰队的纷乱,因此,  相似文献   

7.
北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甲午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海战。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总结民族流血的教训,意义不言自明。一、关于海权问题1874年总理衙门创议,中国开始筹办近代海军。1885年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实权操在李  相似文献   

8.
关于北洋海军海战接敌队形问题,自一九七八年提出讨论以来,至今仍存在着不同意见。研究者一般不否认,在黄海大战前,北洋舰队旗舰曾发过一个迎敌队形的号令,而战斗打响时,又有一个实际交战队形。后者大致是个人字形(或称楔形、V字形等等)阵式。这一结论也已被研究者普遍接受了。争论在于,迎敌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一队形命令是何时由谁确定的?如何评价这一队形?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沙海战的亲历者,40年来,我的记忆时常被拉回那段难忘的日子,这成为我一生中最值得追忆的一段时光当年,我们海军官兵都知道,南越军队一直侵占我国南沙、西沙群岛的多个岛礁,南越军舰在西沙海域横冲直撞,非法抓捕我渔民严刑拷打。作为一名军人,尤其是一名海军战士,听到这些消息,心中总是义愤填膺、怒火中烧。1974年1月,南越舰艇炮轰我甘泉岛,并派兵占领了金银岛、甘泉岛,可以说骑到了我们头上。当时,在战备教育时,舰上官兵都很激动,摩拳擦掌,纷纷请战。舰队奉命开始组织舰艇到西沙巡逻护渔,可389舰一直在厂修,作为舰长的我和战士们都很着急,都想着有机会去执行任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洋舰队的创始人,李鸿章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于1888年建成了位居世界第四位的海军舰队,使北洋防区实现了近代化。他忠于朝廷,但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多灾多难、备受凌辱的国家中任国家重臣,他竭尽所能,却因多方原因最终亲手葬送了北洋舰队。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经营北洋舰队的功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是在洋务活动中,首次同中国的近代化发生了联系的政治派别。筹设海防建立新式海军是洋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洋务之兴,办理海防之任,惟李鸿章为最久,其受恩亦最深。”甲午中日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双方均以新式舰炮,猛烈博击历五小时之久,这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是第一次;李鸿章也称之“环球各国所罕闻”。甲午海战的过程,既是中日两国海防近代化历程强烈反差的反映;也寓有李鸿章久理海防中的是非正误。  相似文献   

12.
北洋舰队时称北洋水师或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四支海军中最大的海军部队。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和辞书,对北洋舰队成军后所拥有舰只的记载,颇不一致,计有二十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第105页)二十二、(牟安世:《洋务运动》第141—142)二十七、(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13—114页)三十四、(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第29—30页)近五十、(戚其章:《北洋舰队》第27页)五十余艘,(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第52页)诸说,均不确  相似文献   

13.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作为海军的主力,清政府经营多年并耗资巨大的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所余之南洋水师与广东水师,舰小船破,根本不堪外洋作战,实力远不能与北洋水师相比。清朝海军名存实亡。那么,从甲午战后到1912年清朝垮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海战,清朝海军精华——北洋水师全部覆没,各国乘虚要挟,迫使清廷措置重建海军:造船、购舰,任用专门人才,筹办海军处,建立海军部。然而,由于清政府腐朽,杰出人才不能始终受到重用,经费不足,计划破产,兵船起义,组建的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归于瓦解。  相似文献   

15.
刘公岛散记     
小住威海市,不能不去看看刘公岛。 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基地,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以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结束,之后李鸿章代表腐败的清朝廷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刘公岛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甲午情结”。 为了永远铭记甲午之耻,为了弘扬我甲午将士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1985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筹建并开始向游人开放。1995年2月,共青团中央将之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香港回  相似文献   

16.
盛海辉 《源流》2012,(6):47-47
今年是万山海战62周年,也是万山群岛解放62周年。5月25日,130多名来自各地的万山海战烈士亲属、参战老战士及其后代,珠海市万山区委的领导和驻军官兵代表等登上万山海战的纪念地——桂山岛,祭奠、缅怀为解放万山群岛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17.
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它在中国海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洋水师从建立伊始到后来的发展,再到后来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的覆灭,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略绘出近代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概况,而且可以寻找出这一进程中的得与失。这对于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的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军队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对整个战争影响很大。本文拟就平壤战役的经过及失败原因略作论述。一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明治政府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早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向中国宣战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同时,出动海军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夺取黄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军在渤海湾头上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  相似文献   

19.
希腊文明,以及接下来整个的西方文明能够延续下来可以说离不开希波战争中的一场海风,当年,波斯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完全有能力推翻希腊。在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尽管波斯舰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希腊海军将领特米斯托克利斯利凭借对于风力知识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希腊文明赢得了发展繁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8,(Z1)
第十海风拯救了西方文明希腊文明以及接下来整个的西方文明能够延续下来,可以说离不开希波战争中的一场海风。当年,波斯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完全有能力推翻希腊。在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尽管波斯舰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希腊海军将领特米斯托克利斯利凭借对于风力知识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希腊文明赢得了发展繁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