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皖北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塑造了系列文化精品。尚存在皖北各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高度都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储备不足,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此,加快项目谋划,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旅游综合规划,整合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显得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中心环节.从运作层面来看,必须重视优化选择实现路径,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用抓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高度文化自觉,强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即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文化品牌创建工程、重大项目带动工程、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文化外贸促进工程、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强化工程建设的系统集成和效能整合,以此为重要抓手和运作载体,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科学化、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与世界文化强国差距明显.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从文化发展观念、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战略、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廓清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连云港文化产业的现状、瓶颈分析,提出了加快连云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认为应着力在传承本土文化精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传扬历史、彰显特色、富涵创新,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成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连云港。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重视和开展,但是,与其他文化工业一样,它也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当前,义乌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吸引各方良士的人才政策。义乌文化产业的创新从降低经济成本入手,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的创新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和平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邓小平及时把握时代主题变化轨迹,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探求发展机遇,将和平思想有机相融,为道路形成确定基调,夯实现实基础,指明基本思路;新世纪初,最终夯定道路的科学概念,完善内涵建设,架构科学体系,道路的路径选择得以完成,其原则和规范逐渐确定。中国梦进一步为道路指明发展方向,提供理想动力和牵引力。反之,道路实现路径的落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时期,包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路径选择,在定位上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战略思维,而在发展方式上必须从包头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包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本文将通过介绍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现状,来探索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从而使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联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陕北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处在其文化圈内的陕北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为进一步促进陕北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文化经济发展新理念、加速文化创新、深入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实现陕北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对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国家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结合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从实用性、可行性、前瞻性视角出发,全面探讨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未来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现实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保险市场初步形成,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尽管再保险业务进展态势良好,但再保险市场发展规模有限,再保险业整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趋势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义文化和文化产业概念出发,认为传统文化产业是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基础,而数字化又是全部内容产业的核心。数字化内容产业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以数字表现内容的创意方式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并引领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数字创意的方式,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再现和创造,重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新的产业群落,培育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新的惊人的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文化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并由此引发出关于文化产业市场势力强弱的分析,得出了文化产业是一种弱势产业的结论。分别从“让利幅度一定”和“增加销量一定”两个维度对文化产业的调价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文化产业经营应坚持“让利促销”的原则,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经济属性不断增强,文化的政治功能日益凸显,文化传播大大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这三种趋势下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梦、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文化产业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从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对福建省泰宁县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应用所提出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培育与构筑福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自身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采用归纳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韩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深层次原因,结合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等建议。研究结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智力及科技因素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升受众旅游体验。分析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策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服务延伸,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程度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文化自觉的最高境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文化自觉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渗透着,呈现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国家很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近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共享知识的特点:地理聚集性、溢出性和核心知识的保密性,并从知识形态、知识垄断、知识共享能力的差异、共享平台的技术壁垒及文化产业产品的保护措施不够健全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认为,应从共享能力和学习能力、组织间的关系、公共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集群文化、共享平台及人才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互联网+”思维方式已经影响到了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文化产业处在一个全新的转型期,利用“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从传播和经济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结构变革,探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业态特征:融合、连接、众筹。并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辽宁要建设文化大省,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核心问题是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理论,在其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结合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各个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从5个方面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优化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进一步拉动文化市场需求;明晰文化企业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良机;扩大政府政策扶持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