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吴岳添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程抱一先生的《中国诗画语言研究》,运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分析学理论来分析中国诗歌和绘画,是第一部用西方当代文论来分析中国古典艺术的著作。他的论著和文学作品都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对于促进中法双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2):75-77
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行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语言交际手段起 到良好的配合和辅助作用,还可独自维持和完成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还要重视以民族性为 表征的文化差异,规避母语文化依附障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一致特点,即以人类大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言同一性引领全文,又从语言的社会化表现、语言的文化环境作用与民族特征等方面论证了不同文化间的语义指代差异和语言指代空缺现象,让读者了解语言并不是呆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主流文化作用下的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罗春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150-156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歌、日本诗歌、英美现代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早期白话诗之间的传承影响为例,论证了原语诗歌是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动态因素,如原诗文本、译者、译语读者等的共同影响,来实现译语诗歌的再生,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广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53-56
诗歌的语言设计是特别的,艺术的,具有张力的。诗歌本身就要求诗歌语言承载或可以承载作为诗歌语言张力代表性元素的丰富意象。区供教授的诗歌《对话》(Dialogue)讨论了诗歌语言的选择和设计,特别是虚词或模糊语言的频繁使用,使得诗歌语言较其它文体语言更具有模糊芙学的要素和张力。即使表面没有意象的诗歌,有时恰恰也可以承裁或通过诠释承载更加丰富的潜在意象;这种现象取决于诠释者/读者/译者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体经验具体诠释或翻译来填充诗歌的意象虚位。 相似文献
6.
周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82-86
近年来的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将男性和女性的交流视为跨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好莱坞电影《革命之路》的制片背景和文本内涵,从交流意愿、交流初衷、交流方式等三个层面看两性间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和可能性可以看出,由性别差异和交际障碍导致的交流失败背后的真正根源是权力关系的转移和争夺。两性关系要走向自由、平等、和谐,一方面需要在交流中注重交往原则、交流策略,认同文化多元,尊重群体多样,同时也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制度层面消解群体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跨文化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中,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冲突日趋明显。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外国优秀文化,但更要坚持和强化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重视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8.
撒露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6):31-36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游客的影响,但交流对双方的认知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旦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7-58
在文化人类学中,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因此,在社会团体中,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交流的形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鞠躬这一肢体语言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使用,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之意。现在,日本的鞠躬礼是最讲究的,鞠躬不仅是日本人有礼貌的表现之一,也是日本人的代名词之一,不同程度的鞠躬,都表达了对别人的敬重之意,但是做为一个非语言交流符号,它又反应出了不同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辛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09-111
跨文化交流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思维方式与翻译、翻译的可译性、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文哲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语言是文学的工具。由于“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携带意义的相对固定性,人的心智结构中感性经验难以传达等特点,给作家造成了“言不尽意”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作家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手段克服了“言不尽意”的困境,完成了对“言不尽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董迎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31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13.
糜艳庆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59-63
随着连云港市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普通市民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日渐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经常会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关联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原则可以有效地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问题。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广大市民提供学习语言及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可以有效培养连云港市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推动连云港市的国际化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撒露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旅游场域下的中外跨文化交流,是中外两大族群之间的文化互动,其中,外国游客总是强势文化的一方,呈现出一种与东道主之间不对称的族群关系。东道主在发展旅游方面的努力,特别对其传统文化的开发,会有形无形地强化东道主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同时,跨文化旅游与交流对东道主族群外部认同的推动和加强也十分明显,东道主的族群文化可以随着国外游客,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外部的族群认知。 相似文献
15.
杨海波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8-22
李梦阳诗歌的艺术渊源,以往学者多从理论上进行了辨析和考论,正本清源,还原了李梦阳诗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本文拟从创作实践角度对李梦阳诗歌艺术渊源再行探讨.本文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对前朝历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学习.在情感内涵上表现出对<诗经>抒情言志传统和"风雅"精神的有力继承;在创作思想上表现出对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格外倾慕和青睐;就具体字句运用来讲则主要是对唐诗字句技巧的学习和摹仿,但在学习摹仿具体技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诗、杜诗的内容、风格和精神实质.李梦阳诗歌复古革新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二是复兴古诗的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唐诗的翻译在对外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问世的译本风格各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面向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的成长、译本的风格及译作的社会效应,得出译本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应当得到包容和肯定的;其存在不但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周玉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76
诗歌创作中语言变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前景化是诗歌创作成败的关键。从文体学理论的语言变异及前景化视角入手,对卡明斯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中的五种语言变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卡明斯诗歌的语言变异特征及其前景化效果,进而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领悟,深化对诗歌前景化实现模式的认识和运用,为进一步构建诗歌分析模式、拓宽诗歌研究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乔立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1-16
随着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唐诗语言研究亦逐渐得到重视。不过,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仍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白居易诗歌为例,其语言通俗、语料丰富可靠,且出现了大量新语词。这些语词或可增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目,如"分诀"、"荒狂"、"静尽"、"寄问"、"妓席",或可添加其未收义项,如"第一"、"大采"、"破漏",或可为其提供或补充书证,如"騃童"、"道程"、"肝家",或可纠正其不确释义,如"故故"、"轻欺"、"饶"、"新蝉"、"云碓",因而在唐诗语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
受传统外语教学及法语专业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发展脱节。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做到语言与文化并重,培养出具有合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法语专业学生,是当今法语专业基础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