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以来,央行推行的“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截止目前通货紧缩压 力依然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货币政策效应被公众对未来前景的负面预期所抑制。因 此,将货币政策由“适当放松”改为“积极”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2009,(3):6-6
“轻度通缩”下,货币政策的基调如何?2月14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央行反通缩和维护币值稳定的决心坚定,将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实行较低利率,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央行早些时候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冲击,并采取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中国也会受到影响?许多人第一感觉是:危言耸听吧!那就让我们慢慢靠进这风暴的中心,对那只“美洲蝴蝶”来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4.
浅析抑制通货膨胀中货币政策作用的弱化性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通货膨胀。虽然发生在全球通胀的大环境下,然而中国通胀有其独特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要抑制通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币值。两年多来,央行多次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达到预想的效果,货币政策明显的表现出弱化性。所以目前的”从紧”货币政策需要配合多种手段。解决的方案也不能局限在货币政策上。  相似文献   

5.
论道     
〈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在2012年会比较多地动用存款准备金率手段,如果2012年外汇占款的增幅过小或者是下降,央行就必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文本分析数据,本研究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能否反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立场变化。结果发现,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报告中的货币政策立场宽松程度显著正相关。在宽松货币政策立场时,随着政策文本相似度上升,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幅度会进一步上升。此外,报告中与货币相关的内容更受银行关注。这些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能较好地反应央行沟通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本研究从文本分析的角度,为中国央行沟通预期管理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负利率”的存在,财富持续地从家庭部门转移到产业部门,而这不利于政府实现它所期望实现的平衡经济。家庭部门的钱变少了,产业部门的钱变多了,对于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无所助益。在今年人大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市场需要正利率,但是央行还得同时考虑其它的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8.
与现有货币国际化理论预期以及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实践不同,“政府力量”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结合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形成这一差异现象的原因在于,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基于国内利率层面的金融抑制政策是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两大障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自由化为政策前提,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遵循着“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有效提升”的政策逻辑。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并未给国内经济部门带来净损失,从而为中国政府认可并落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中央银行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中央银行引导公众预期、提升对外履职效力意义重大.文章首先根据央行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央行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央行公信力指数,然后运用动态面板数据Sys-GMM模型实证研究了2002-2014年14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央行公信力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央行公信力与通货膨胀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信力越强,越有利于央行控制通胀;央行公信力与金融稳定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提高央行公信力水平有助于央行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因此,中央银行应着力提升公信力,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调控效力,实现稳定物价、保持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纯外生货币经济中由于央行控制货币量的能力较强,因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内生性较强的货币经济中央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效果不好。应尝试新的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偏好支持经济增长的事实,构建包含超低利率环境的动态模型,考察了超低利率环境下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超低利率环境下,若央行选择最优相机抉择,央行是否偏好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无关紧要;2.最优承诺机制下,超低利率使得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降低了央行的福利水平,但逆向冲击发生之后,这一政策有效保障了经济增长,因而仍不失为央行面临逆向冲击时的明智之选;3.相对最优承诺机制,超低利率环境使得最优相机抉择机制下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引起产出缺口等变量更大的变化,因而也引致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因此,超低利率环境下,央行应选择信守承诺,并采用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以抵御逆向外生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具有现实可行性,尽管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政策成本。  相似文献   

12.
信息公开清新气息  津上俊哉在《向信息公开化迈进的中国货币政策———新生代的登场以经济增长为其背景》一文中指出 :中国的变化当然不仅仅是领导人的换代所带来的 ,到今年为止已经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开放” ,虽然经历了种种曲折 ,但实际上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和行政。在中国人民银行 2月份公布的“货币政策 2 0 0 2年度执行报告”中 ,可以窥见中国的变化。从 2 0 0 1年开始每一季度及每年均定期发表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是中央银行公开在此期间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一个尝试。从这个报告中还可以了解到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  相似文献   

13.
从央行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极大值原理,构建央行效用的动态最优化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经济主体行为对其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长短,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度大小。第二,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相反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商业银行更重要。优化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三大经济主体行为,能够有效提高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是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笔者以1999—2012年货币政策实施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了两种操作成分对GDP、CPI的VAR模型,借助脉冲函数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特征,进而模拟了操作规范转型前后的经济绩效,给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科技普及,快速发展的电子货币正在改变货币支付与供给。将电子货币引入基础货币的分析框架,通过VAR模型实证研究我国2012—2017年电子货币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发现:电子货币通过影响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最终将使基础货币供应量呈同向变化,从而将加大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 削弱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及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央行应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并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微观经济问题,而且会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抗击通胀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通胀连续数个月下降。不过,在食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下,近期通胀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央行的货币政策或将转向。  相似文献   

18.
三元悖论论述的是各国央行必须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自由的资本流动和稳定的汇率这三个元中做出取舍,为央行的政策组合选择提供理论约束。但是,该理论并没有对三个元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明确论述。根据对三个元的理论拆解和历史沿革分析发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这三元分别存在着独立发展逻辑、历史发展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资本自由流动是三个元中主动变化的主元。1970年到2016年全球183个国家金融开放度指数和2008年到2019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等实证检验论证了这一研究结论。因此,央行选择政策组合时,应明确资本自由流动这一主元,逐步推进资本自由流动,放宽金融管制,同时根据实际国情选择适合该国的货币和汇率的政策组合。小型经济体可选择放弃部分货币独立性以保持该国汇率的稳定,大型经济体可选择放宽部分汇率波动区间,保留部分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后,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对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动用了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在内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由于其作用领域、调节方式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解决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比例关系的协调。只有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