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和宁夏五省区50多个村进行参与性贫困评估,从贫困者自身的角度,对什么是贫困、谁是贫困者、什么时候最贫困、导致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使其尽快摆脱贫困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的扶贫政策和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残疾人贫困的关键原因在于社会层面的排斥阻碍了残疾人社会资源的获取。无障碍战略的建构、实施与残疾人扶贫脱贫效果息息相关。残疾人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无障碍获得,无障碍扶贫战略的建构与实施刻不容缓。在无障碍战略的指导下,残疾人扶贫要统筹推进,不断打破扶贫观念、制度、政策、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公民权和社会资源,从而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中共贵州省委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建议的重要内容,是事关贵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90年代,我国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和最后的冲刺阶段.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地指出:“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贵州省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000万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共贵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再次强调:“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省贫困地区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目标.”现在距2000年只有5年的时间了,贵州的扶贫开发任务极为艰巨,需要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4.
人文生态的优化与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高长江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能否如期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九五”计划提出的在本世纪消除贫困的目标,现在不仅需要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更重要的还在于重新审视当代中国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世界范围内所共同面临的普遍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它既是许多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众多社会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其所处的关键地位,国际社会和众多国家都因时因地地构建反贫困战略计划,把消除和减轻贫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20年来有计划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及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本文提出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导向的创新路径,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之年,2020年以后我国贫困的特征和治理任务将发生重要变化,必须在保持贫困治理政策必要的稳定性、连续性、过渡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时调整,实现"五大转变":贫困治理的政策目标从消除绝对贫困向治理相对贫困转变,政策重心从超常规社会动员向常规制度化治理转变,政策工具从运用强制性工具为主向混合性工具为主转变,政策类型从福利型政策为主向发展型政策为主转变,政策选择从财政直接减贫为主向发挥杠杆作用为主转变。为适应这些转变,需要实施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支持、优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方式、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分类梳理、加强减贫政策与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衔接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带全局和战略意义的诸多问题中,扶贫开发和改变中西部的贫困面貌,应为其中之一。这一问题之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基于它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中已经并将可能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因而,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家制订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心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消除贫困,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作了极其艰苦的工作,成绩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结果显示,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在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交织的地区,扶贫工作过于强调"精准",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条件改善,个体发展缺乏外部带动和支持;政府全面主导的模式对市场机制形成了排斥和挤出效应,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因忽略了"精准脱贫"的目标,单纯追求脱贫手段的形式化和政绩化,扶贫目标难以实现;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而轻能力建设,形成部分贫困者的"福利依赖"。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政府与市场、目标与手段、物质帮扶与能力建设四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党中央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战略目标正激励着亿万人民为消除贫困而为之奋斗。《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又为中国在未来和21世纪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并使我国经济社会沿着可持续发展之选择顺利进行,是一个既关系当前又影响未来的大事。一、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曾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趋势。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加上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全民参与旅游扶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如何将庞大的社会爱心汇聚到贫困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旅游大扶贫格局,让企业、组织和个人以各自更加有效的方式都参与进来,和地方政府一起,从提供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资金支持、产业对接、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供给等多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社会帮扶网络,为贫困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有效帮扶。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中国在战胜农村绝对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不仅是人类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突破,而且也对促进世界反贫困理论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西方反贫困理论出发,中国脱贫攻坚重点强调了贫困者的社会属性、强化精准扶贫、重视发挥帮扶者和被帮扶者两个积极性、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等内容,这进一步完善了西方反贫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企业是助力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相对贫困治理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又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经营发展。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对提升其财务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更有助于提升其财务绩效。因此,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贫困治理,为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扶贫政策的缺陷及其改进方向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中国现行的城市扶贫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应急性特点,缺乏系统设计,各项政策之间衔接性差,有关政策有着目标不清、功能混乱的缺陷,整体而言,扶贫政策创新不足。如果将扶贫政策区分为预防性、救济性和开发性三种类型,可以说在实际扶贫工作中,预防性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失灵,救济性政策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开发性政策还不全面。改进城市扶贫政策的基本方向应该是:正确认识城市贫困问题,注重城市扶贫政策的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注意培育贫困居民的社会资本,促进贫困者的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常态将会为社会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和创新机遇。以反贫困政策为例,为适应新常态,必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新机制在理念上应当特别注重资源动员、提高效益、强根固本,因此要注重社会扶贫、扶贫措施精准化和提升贫困人口能力这三个方面。基于中国实践和日本"六次产业化"经验,文章提出的社会扶贫机制的基本框架突出了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以及为提升这一能力所需要的扶助措施。为了创新机制的落实,需要在政策上注意社会动员、建立社会扶贫的调查系统、对企业参与扶贫提供税收优惠。社会扶贫创新的理论意义是:为社会政策的工具箱增添了经济性工具;也因此,它颠覆了社会政策非经济性的定性,从而将发展型社会政策推向2.0版。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是世界普遍现象,发达国家主要是基本发展权利为主的相对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温饱与基本生存问题.发达国家有自己的贫困线标准与"扶贫"政策,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也制订了一个统一标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减贫、扶贫工作上成绩显著,近期正在拟定新的贫困线标准计划,将与世界银行贫困线标准基本接轨.中国的扶贫重点已从"温饱扶贫"向"发展扶贫"转移,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消除社会贫困现象与遏制贫富差距的决心与魄力,尽管这还只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贫困度量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贫困线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昕 《天津社会科学》2011,(1):56-62,65
由于贫困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性的概念,如何度量贫困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学界和扶贫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基于"生计维持"和"基本需要"的概念,"绝对贫困"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度量的概念基础,其度量程序首先是衡量物质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最低水平,然后测定维持这一水平的生活所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然而,贫困具有相对性,即贫困者在物质和社会生活的条件上处于一种相对于他人的匮乏状态。相对贫困的度量大多采用平均收入比例法,即当地民众平均收入之下的一个比例。无论是基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中国的贫困线都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大广西扶贫攻坚力度的思考李甫春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广西区党委结合广...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05-210
当前,我国农村长期贫困是一种脆弱性贫困。由于农村农户脆弱性程度较高而导致的承受冲击能力较弱的事实,实际上就是隐藏在我国农村长期贫困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而社会排斥与脆弱性高度相关。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制定消除农村长期贫困的基础性政策,应从消除社会排斥的层面降低农户的脆弱性。这样,在保证扶贫成果的同时,既可以保障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提升扶贫投入的有效性,更能有效防止农民群体脱贫后的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