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育作为文化和社会结构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决定高校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知识、文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高校德育表现出政治性、功利性及封闭性等不足。在此从比较的视野,通过对于美国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嬗变的介绍,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德育,提出高校德育科学的、理性的及开放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德育创新应注重认识和把握德育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德育过程在本质上是体现科学价值观传承与升华的过程,由此也表现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德育实践中,应树立科学的"文化德育"理念,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有效的"文化德育"模式,推进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3.
作为知识生产活动的德育研究包含着某种认识论。认识论的启蒙与建构是德育研究创新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提炼中国德育思想和经验的认识特征,其使命则在于推动中国德育问题的解决。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原因,当下中国德育研究深陷先天不足、后发劣势和文化殖民的失语困境,其认识论自觉程度急需提升。当前中国德育认识论建构可以从三个路向进行探索:接续文化传统,发掘中国德育传统的独特话语体系与潜在认识论基因;回到中国德育经验,深化规范性知识生产的经验内涵与合理性;深化经验研究的思想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德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大学德育的内在文化品性要求在大学德育中引入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大学德育放在文化的视域中进行特殊考量。其基本立意在于开拓一个崭新的德育文化思维空间,梳理大学德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德育中的文化性缺失问题,以文化观照大学德育的发展,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品德发展主要变成道德知识的教学、德育概念泛化、德育与生活疏离、"条块"分割的德育实施方式,使道德教育变得无根、无趣、效果低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德育理论发展滞后,使德育应对新情境无力、无措。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社会道德滑坡,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突破德育困境,需要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实现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夯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伦理体系及监督执行体系,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古典德育追求善好的德性知识,道德叙事成为获取这种知识的主要方法。现代功利主义德育观、义务论德育观和集体主义德育观都追求道德知识的整体性和确定性,德育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和"说教",而不是道德叙事。后现代德育主张道德知识的个体性和不确定性,个体的道德叙事再次成为德育的基本方法,但后现代德育的道德叙事与古典德育的道德叙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它抛弃了判断道德故事好坏的标准,由此导致了这种德育方法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永芳 《学术论坛》2007,30(8):150-153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是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德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要遵循辩证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隐性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知识最集中的场所,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力资源产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是先进文化传播的圣地,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认识逐渐明确和统一了,这就是德育必须“加强”和“长期坚持”。但当前高校的德育机制却相对滞后,影响德育的开展和成果的产出质量,这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科学的发展,在90年代已经形成了德育科学、德育哲学、德育工程学三大趋势。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经济价值研究也愈来愈引起德育界和众多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笔者试图从构建德育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来探研德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一笔非常可贵的文化遗产,它将对我们的各项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这笔文化遗产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是:新时期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亟需一种文化自觉与理念更新,应确立"文化德育"的理念;通过文化魅力彰显德育内容的和谐之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重视发掘德育模式的文化内涵,增强德育的文化影响力,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同辈群体文化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辈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一种方式.同辈群体文化的内容、性质、特征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品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利用同辈群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增加德育途径,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地展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呈“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势。其中的亮点突出表现在大量盛载现当代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书籍层出不穷,对我国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重视现当代科学文化图书的出版与知识传播的同时,出版界没有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牢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根本性任务,在传统文化古籍类图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坚持以传统文化类图书为主业,不断推出文化含量高的产品。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大型专业古籍出版社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学院科学主要依靠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激励科学知识社会化为"公共知识",与之相应的是以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科学伦理范武;而在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时代,异质性的发现优先权、发明专利权与商业秘密权在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共时性并存,则需科学内部科学文化精神气质的重构和科学外部新型社会文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个人知识、专有知识和公共知识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理流动.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产权的这一变化亟待转型为以伦理的社会建构为特点的科学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4.
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德育维度的专业化,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内容包括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以及专业德育情感。师德培训、德育科研以及自我教育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在"实践取向"的指导下,通过德育叙事、德育案例研究、德育合作研讨和德育专题考察等具体方法提高教师德育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文化资源是德育本源性优质资源,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地方文化资源发挥德育功能,主要通过补缺和融合两种表现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略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更多地被赋予了“快餐文化”的概念,成为一种“速食品”和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高等学校作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网络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建构成为当今学校德育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面阐述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建构方略。  相似文献   

17.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便十分重要。教师的德育能力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知识和技能?本研究将教师的德育能力结构分为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和学科德育能力三个层次,以此建构学校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科学哲学或逻辑经验主义看来,科学知识一旦得到确证就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后现代科学哲学往往把科学知识看做"地方知识"、"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等等.其实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都具有共享的评价标准: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从这个角度看,地方知识就是得到当地检验、能够解决当地问题、且得到当地认可的知识,普遍知识不过是得到了更多的检验、能够解决本地之外的更多问题、被更多的文化所认可的知识.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之间的区别无非是经验证据的多寡、解题能力的大小、认可程度的高低.普遍知识在本质上就是地方知识的自我超越.我们尊重用本民族文化写成的地方知识,但更鼓励地方知识不断自我超越,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是一定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定时空的沉淀,它构成了影响学校德育的中介环境,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德育课程资源,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观,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孕育资源;西方生态伦理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启蒙资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德育的思想资源。追溯生态德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探讨其所固有的理论基础,不仅可以使生态德育能够有效地开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它的新发展启示方向和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