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28
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三种《九歌》,即夏《九歌》、周《九歌》和楚地民间流传的九歌。屈原《九歌》不是礼神祭歌,而是以祭祀歌舞为题材的叙事抒情诗,反映了南楚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其抒情主体特殊,谱写了一组情韵哀婉的多重变奏曲。 相似文献
2.
费康亮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曹存有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3):46-47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一部《离骚》成就了他“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的旷世英名,他对后世的影响,更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刨作的楚辞体作品中,《离骚》是可以与日月争光者,此外,“绮靡以伤情”的就是《九歌》。在《九歌》中,屈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把动人的传说、优美的景色、迷离的意境糅合在一起,深情描绘了楚地神女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开创了富有楚地文学特色的神女爱情模式。本文对屈原《九歌》的特点以及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帆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黄凤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15-119
屈原《九歌》与“二招”都是用于巫祭活动的组诗。前者用于驱鬼 ,在楚国大典上颂神娱神以祭“国殇” ;后两篇皆用于国丧活动中招楚怀王亡魂 ,是祭事的两个阶段。两组诗鲜明体现了诗人爱国、忠君的思想情感 ,并在祭歌祭辞的创新、戏剧表演雏形、文学想象、隐喻与象征、情感抒发及语体风格上体现了祭祀文学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陈池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4):115-123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黄凤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夏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6-70
“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九歌》是这种新体诗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其叙事抒情上的神奇斑斓,表达技巧上的别具一格,又以这组诗中的《山鬼》为最。《山鬼》主题思想复杂,视角变换多样,情节发展曲折,象征手法迭出,作者将楚地独具特色的山川形貌、风俗民情,楚地百姓对神灵先祖的虔诚膜拜,自己内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失望伤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成就出一部蕴含着宗教的、民俗的、自我情感的多主题杰作。 相似文献
9.
叶罕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35-39
《九歌》是在郊天祭歌的基础上为怀王朝创作的宫庭祭歌,是在体裁上以崭新的歌舞剧形式创作的宫廷祭歌的典范。对《九歌》性质的误解,源于其歌舞剧式体裁的特殊性,但我们还不能说它就是中国早期歌舞剧的源头,只能说《九歌》中诸多的戏剧因子,使之成为早期歌舞剧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韩高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小文体.而且将<九歌>认定为混合性艺术,对深入探讨楚辞体的发展形成过程、屈原<离骚><九章>等作与<九歌>在文体上的渊源关系等重大学术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晓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家湘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08-111
《九歌·大司命》宋洪兴祖补注引东汉末高诱说,认为天门是紫微宫门,这种说法符合汉代人的普遍观念,但不符合屈原所处战国时代对天门的认识。在汉武帝之前,天门一般指观测太阳出入的地方。《大司命》中的天门是昼夜变化之门,也是出生入死之门。主寿夭的大司命和主幼艾的少司命通过天门来控制生死,展示神力。二司命是生死观念的神格化,屈原通过天门赋予司命神源源不绝的神力,体现出力量崇拜意识,代表着轴心突破中力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方静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
本文选取屈原《九歌》诗中的主要部分对诗歌的情景艺术进行分析,解读融合在景物中的诗人的情感。景物所体现的一股浓郁劲健的生命意识,与诗人一腔忠诚而横遭谗毁、深眷家国而愁绪满怀的情感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15.
卓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5-70
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下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针对其作品中关于男女恋爱的情节,后人多接受王逸之说,认为是诗人用以隐喻自我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关系。文章在对《九歌》和《天问》中涉及男女之情的细节阐释中,发掘出本来浅浮于文本表层却不被后人所注重的,屈原本人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思想观点,同时分析出文本中彰显的矛盾的婚恋观正是由于诗人受南北不同文化特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苏志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李旭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 ,深情缠绵 ,豪奢享受 ,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 ,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 ,而不是典礼的 ;是音乐与舞蹈的 ,而不是文学的。在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 ,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18.
冯纪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1):61-63,69
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教授,系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一任院长,现旅居美国。此次回国与我校建筑系师生座谈,讲解有关建筑诗情,遂有本文,特刊登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张学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
<九歌>所写主人公对恋人的追求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表现了其追求美好理想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李商隐的爱情诗多抒写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其爱情追求方式、爱情诗中的情韵、爱情诗中的神话、比兴元素,都有明显的受<九歌>影响的痕迹,李商隐与屈原相似的时世、人生遭际使他们时隔千年而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20.
闫桂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8-9
《九歌》以天地人神的恋情为主旋律,以悲剧为主基调,抒发了沅湘一带人民的悲情。其浓重的人生情味与深情的赞歌构成主歌的主题,也体现了先秦时期沅湘人民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折射出屈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