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提出与公民理念相对应的"非公民"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非公民"包括臣民与惰民,同时"非公民"意识包括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惰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从属于臣民意识,但又有别于臣民意识.无论臣民意识还是惰民意识都是"非公民"意识,都应升华为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炜 《阴山学刊》2012,(6):112-115
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民主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民众在宪政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大学生还存在着公民意识相对薄弱而臣民意识浓厚,权力意识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法治意识薄弱而人治观念较浓,独立的主体意识薄弱而对政府的依附意识强烈等问题。要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通过培育和完善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创设文化环境;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政党政治是与公民意识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民初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国传统社会之上的时候,隐藏在国人深处的臣民意识顽强地产生了各种“抗原”,如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悠久的权谋政治传统、对公平正义的曲解、私德冲击公德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抗原”导致的“排异性”最终摧毁了政党政治的健康和活力。基于此,完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型,推动民族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提升,才是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蕴涵与表征,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它对于传统臣民意识形态的冲破与超越,而且还表现在对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发展的精神揭示和观念引导上,可以说,它是国家现代化恒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臣民和奴隶对举,是从国家和人是什么关系这个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地位做出判断的概念,用以说明人在国家处于什么位置。所谓公民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人不是臣民或者奴隶而是公民的意识。在公民社会产生之前的奴隶和臣民彼此之间也有差别,但是就国家和  相似文献   

7.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臣民和奴隶对举,是从国家和人是什么关系这个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地位做出判断的概念,用以说明人在国家处于什么位置.所谓公民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有没有人不是臣民或者奴隶而是公民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探索公民意识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寻求强化我国公民意识的途径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公民”这一概念的出现而产生和形成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有“臣民”“子民”的说法,但无“公民”的概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变革社会成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确立体现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平等身份关系。在资产阶级革命首先…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特点是发展与问题共存.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当下亟需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政治文化视角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种政治观念:等级身份观念、人治观念、家族观念、权本位观念、臣民观念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遗存,与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这些正是当下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之一,需要以现代化意识取而代之,亦即通过“公民规训”或规制性的制约,完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的现代化理念转换,以期推动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既有经济的根源、政治的根源,也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根源,如:公民意识不足,臣民色彩过浓;等级观念厚重,平等意识贫乏;公仆意识薄弱,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特权思想严重,公平意识缺乏;德治传统历史悠久,法治进程有待加速;政治理想淡漠.政治信仰模糊等等,这些都是滋生腐败的主要的政治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意识是政治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在公民意识中的反映.公民政治意识的作用体现在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之中.公民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公民政治意识的提升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公民政治意识的成熟则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理论界》2010,(8):37-39
现代公民意识是在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契约观念以及政治上的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驱动力。因此,当前在我国确立和塑造公民意识尤显重要。本文从阐述公民意识的塑造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关系着笔,结合现实分析了我国实践中公民意识缺位的现状及成因,重点论述了塑造公民意识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培养现代化的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治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公民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是政治演进的基本推动力量。公民的现代化,涉及两个相关的内容,即公民政治行为和公民政治意识(以下简称公民意识)两个方面的现代化。行为是意识的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是由意识支配的。因此,公民的现代化,首先和重要的在于公民意识的现代化。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问题所持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期望。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文化和谐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处在基本和谐的状态,但也存在着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公民意识薄弱,臣民意识浓重;等级观念深厚,平等意识贫乏;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特权思想严重,民主、公平意识缺乏;平均主义思想影响甚广;德治传统历史悠久,法治进程举步维难;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有待强化;管治意识过强,服务精神不足;政治理想淡漠、政治信仰模糊等不和谐现象。导致当前中国政治文化仍然不够和谐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惯性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而引发的现实政治文化的不断嬗变等多重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8.
张师伟 《晋阳学刊》2014,(3):95-100
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在遭遇近代西学之后逐渐趋于支离破碎。伴随着传统政治意识的碎片化,中国现代政治意识开始重新建构。然而,现代政治意识的建构在中国不仅一波三折,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价值理性明显地占有优势地位,而工具理性则不够健全。工具理性不够健全,一方面导致了形式、程序等在政治生活中的残缺,形式与程序落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公民理性的不足,公民既缺乏充分的认知理性,也缺乏必要的行为理性。充实和健全现代政治意识工具理性迫切地要求政治学特别是政治科学既要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范式、结论等优秀成果,更要加速其本土化与普及化的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剖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入手,进而探讨其增强的途径。公民与公民意识公民,是对民主制国家的正式成员的尊称。公民这一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代。但真正具有现在的涵义,则是近代民主制国家建立后才赋予的。所谓公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公民是自由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有独立的人格,能与其他人处于同样平等的社会地位;公民有权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在政治上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即所谓公民权;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术》2007,(4)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问题,而是从革命前法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为什么在法国大革命中,这种"积极参与"的近代公民意识发展到一个顶峰。即法国人的公民意识是由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唤醒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影响下产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启蒙思想孕育成为一种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