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跃辉  陈春 《学术界》2008,(2):151-159
超过万亿美元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但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会带来宏观经济过热的压力,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及其成因,以为我们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提出了应对高额外汇储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外汇储备规模管理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认识与构建,二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有效管理就是正确判定适度规模并有效控制适度规模的过程.本文首先定义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目标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外汇储备适度目标区,并就如何控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丁立义 《理论界》2007,(7):41-4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竞争的进程中,在中国超过万亿高额外汇储备、遭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反倾销事件频频发生的背景下,如何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合理管理和投资,这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战略问题。本文提出了要以资金换技术、换人才、进行世界性民族智慧融合战略行动。抢占竞争制高点等战略举措,既可解决国际贸易顺差造成的摩擦、消除国外“恐中症”,又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等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现状做一点理论分析,并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储备体系的简要介绍和比较,给出我国如何改善外汇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汇储备:效用最优化及其运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6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亿美元,距万亿美元仅一步之遥,且仍以每月数百亿的速度增长。如何看待和管理高额外汇储备?学术界争锋甚烈,但细察争议,大多“打转”在诸如储汇规模、引汇来源(引资与创汇)和持汇结构等单一层面,既未切换到外汇储备的运用策略(包括间接用汇与直接用汇)层面,更未上升到储汇效用最优化这一全新视角去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背景下,亟需就储汇效用最大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属初期,但其指向却相当分明:所谓储汇效用最优化,是指融储汇规模、引汇来源、持汇结构、用汇去向于一体的反复优化的选择行为或动态协调的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我国1997-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和运用情况。以安全性为主导原则的外汇储备管理导致很多问题:对外间接投资渠道单一,外汇储备收益率低;对外直接投资严重不足;进口结构有待改善,外汇储备的消费作用难以发挥。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运用我国外汇储备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自从境外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来,国际投机资本通过贸易、单方面转移等渠道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存量和快速增长趋势,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信用等级和偿付能力,但也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管理措施完善外汇储备管理:转变国际储备管理的传统理念、根据外汇储备的需求动机实施多层次管理、加快完善与汇率相关的各种配套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投资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底已达到10663亿美元。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已经于2006年初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的巨大存量和快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信用等级和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持续过快增长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一对于中国来说,外汇储备在突破万亿之后,持续增长的趋势可能在短期内还会延续下去。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内外平衡的压力,而且也对存量的管理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账户差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积极应对与消除这种压力:增加产业工人工资;引进外资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国民经济的GDP核算方式;改变结售汇制度和加快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给我国一定的管理风险和投资风险。本文分析探究了我国在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就日本在外汇储备管理上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家  费逸 《理论界》2009,(8):56-58
2009年初,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15年内增长了40倍,高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议论的中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愈演愈烈.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外汇储备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原因,探讨了三个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即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以及贸易.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汇率、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外贸依存度,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文章的最后对金融危机后外汇储备的规模及使用途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拥有丰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但外汇储备持续过快地增长,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太大,不利于形成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笔者认为,我国还应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外汇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4.
外汇储备是一种重要资源.外汇储备是否充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支付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硬指标之一.一定额度的外汇储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高额度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很大阻碍的,综合考虑进口额、外债规模、企业对外投资等诸多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3 000亿美元比较合适,目前的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应实施分流.  相似文献   

15.
李忆  宋睿 《南方论刊》2008,(5):27-27,19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其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所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诚然庞大的外汇储备标志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发展,但是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使中国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自身内部体制问题,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越来越不利,面对多方压力的中国急于给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寻求一条出路,本文将就中国巨大外汇储备的成因、中国政府面对的压力和解决外汇储备的根本方法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外汇储备增长非常迅速。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历程、储备结构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认为消除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央行实行外汇“冲销”政策 ;改革外汇体制 ,实行意愿结售汇制 ;改革金融体制 ,平衡国际收支  相似文献   

17.
增加黄金储备调整储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由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引起对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的关注来开头,引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风险,从而得出减持美元资产,增持黄金储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富裕的劳动力优势影响到资本项目的顺差,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及政府的相关鼓励措施,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由此造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对此,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扩大内需,让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鼓励我国企业集团进行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再检验。在方法上采用协整检验,得出五个变量变化的长期趋势;而在内容上展开了协整关系的深入分析:协整方程、Granger因果分析、脉冲反映函数、方差分解等。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冲击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外汇储备与M2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在大规模增长,中央银行为了吸纳外汇储备需要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必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我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两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短期偏离动态调整关系。提出为了保证我国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需要调整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和外汇储备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