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漠视物欲”、“人为物役”的单面指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裹挟着当代青年 ,从朦胧走向真实。在他们的生活词典里 ,经济生活与道德生活的矛盾是众多社会生活矛盾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纯粹追求经济利益 ,是纯粹追求道德理想 ,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青年的实际需要已提出现实而严峻的问题。社会是人的社会 ,每一个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弊端 ,即社会病。它在表象上除了社会时尚、思想观念、制度倾向外 ,也表现为社会心理。它其实不在于某种社会行为或社会心理本身 ,而在于打破了健康的平衡 ,破坏了两极的张力 ,一种倾向压倒另一种倾向 ,使人们…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现在享受了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人类社会充满矛盾,并且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其他问题,不能只是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很多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3.
“偏离”与“整合”──论青年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经济秩序、组织导向力量的集中表达,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是对社会现实的正面映视。它规定、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副文化,是青年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但基于它的文化超前性、“边缘性”等特点,因而它总是着眼于创新、反叛。因此,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总处在矛盾冲突和双向互动过程中,即既存在着青年文化对主导文化‘偏离”,又存在着主导文化对青年文化的整合。一、社会“整合”与青年“偏离”历史创…  相似文献   

4.
只有社会上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合理性时,才能构成一种文明。因而政治文明应该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的。  相似文献   

5.
管理,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种种制度中。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集体、轻个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在这种气氛下,个人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组织运行也是死水一潭。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种种表现1.对被管理者的漠视,不理解人,不尊重人。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还大量存在着“经济人假设”。这种理论将企业中的人分成…  相似文献   

6.
延长寿命是人类自身最核心的追求目标。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的进程中,与多数学者不同,我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向来保持乐观而又理性的看法。乐观的理由不仅在于老龄社会的到来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正面的成果,而且还在于老龄化不等于老年人必然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不等于人的一生中丧失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年限的延长,因为与寿命延长相伴而来的还应当包括人在一生中的工作或劳动年限的自然延长。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充分肯定寿命延长的进步性,减少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或悲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8.
司蕊  刘海霞 《现代交际》2023,(11):17-24+121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经济思想,体现了对现有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对于生态理论的超越在于化解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理论的超越在于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理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幸福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但它不会凭空分配给每个人,也不是因做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就可以终生拥有,而是钟情于那些一生为善的人。幸福也不在于消遣,因为消遣是一种休息,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幸福是至善,幸福是与德性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人的幸福是一个矛盾,既容易又艰难!  相似文献   

10.
灌输与渗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重要的方法,两者缺一不可,本文主要论述了灌输与渗透的涵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灌输与渗透方面出现的一些错误,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仅仅靠单纯的灌输或者仅仅是渗透都是不可行的,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必须逐步优化两者相结合的环境和各种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云瑶 《老年世界》2007,(22):34-34
书法与茶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有着相通之处。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他们以诗会友、以茶待客、以字回赠,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自古就有“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的说法。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更加凸显,而大多数矛盾发生在基层。如何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这是事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基层,离老百姓最近,尝试让他们疏导、化解矛盾,发挥他们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工作热情高等优势,为老百姓服务,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这将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大胆尝试,也是提供平台、锻炼党和国家后备干部人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国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遇到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尖锐化、复杂化的挑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践行,党和政府越来越强调改善民生,强调为民服务和把好事办好。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给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民生、好事做好,是对以往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特别是忽视基本民生做法的一种矫正,也是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与发达国家,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其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都较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社会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附属于工业文明。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们居住更集中,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也产生了失业、贫困、犯罪率升高、精神病患者增加、老年人问题、流浪儿问题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全由政府解决,需要社会成员以一定的绸织形式通过社会互助加以解庆,这就产生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居住在分散的村落…  相似文献   

15.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与人关系紧密。体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功能。体育的发展在于体育资源的开发,在于体育教学细节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细节与资源生成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慈善和感恩的争议喧闹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时,慈善被异化为一种施恩与回报式的互动游戏,慈善事业真正的魅力就在消退,那种大爱无形、润物无声的特质蜕变为一道投入产出算术题,便消解了慈善能够给予人类的最美好、最伟大的力量。 慈善包含了一套复杂的文化、社会机制,它既被视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权利,即“给予的自由”。因此,慈善不等于施舍,更不在于捐钱的多少,而在于随时有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立法是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综合体.是对政权组织和个人按照社会正义原则进行权力及义务的安排和分配。立法的实质和有效性不在于强力,而在于其目的的合理性.即是否体现了社会正义原则。在涉及儿童权益问题上,不能将其监护人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首要的标准.将体现社会正义的救援干预放在从属于“自愿交易”的位置.儿童权益事实上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筹码。特别是如果仍将对孤儿、流浪儿童等处于困境儿童的救助还限于慈善事业的范围,反映出的则是在有限的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信仰的缺失。由于儿童处于依附性社会角色,如果没有来自社会主动的、有组织的关注.司法体制在缺少监督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是低效率的。社会资本是促进人们合作行为的规范,对于社会资本的判断,也在一定意义上是垄断司法资源,还是让人们信仰法律的公开性、正义性的体制理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学说,使他确立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嵇康追求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要求超越文化的限制,通过解决社会中个体矛盾,以达到调节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效果,企图构建一个完全和谐的理想社会。嵇康的社会理想虽然难以实现,但不管是对当时社会发展还对现在的社会转型都有一定意义。本文整合各方思想,形成嵇康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真正的伦理基础,并不是人们的自利之心,而是互利精神,市场经济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迄今为止最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而且也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地解决利己与利人这对人类社会深层矛盾的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可以做到在互利基础上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要健康.不仅在于身体运动,还在于大脑运动。马克思曾经讲过:“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没有人的大脑那样微妙。”现代科学发达,但有一门科学最不发达,就是人对自身研究得不够,尤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脑。一些科学家指出:“未来社会在生命科学领域将有两项重大突破:一是基因工程,一是大脑工程。”成年人的大脑平均140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