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集群因为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力。辽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引导下,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本文阐述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归纳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辽宁产业集群成长路径选择,这对于辽宁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制度性因素可以导致集群发展的分化,辽宁丹东与盖州的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印证了这一点。针对辽宁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分布的地区优势,建议整合资源,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延伸柞蚕纺织产业链条;借力桑蚕丝织品销售网络和渠道;展开国际间技术合作,以便节约集群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可以为上下游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较低的交易费用、生产专业化和知识外溢等好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辽宁省产业集群带动了辽宁经济发展。本文阐述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根据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路径也不同原则,提出辽宁发展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运用企业关系网络这一理论框架,分析辽宁产业集群的成因,探索其发展的特殊性,为辽宁产业集群乃至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由满足内需逐渐转向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完成从国内价值链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文章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制约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有效升级路径,即渐进式发展路径和跨越式发展路径,从而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6.
针对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生态化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策略:改造传统型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加大科技型产业集群建设力度;构建生态工业园等,以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区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界定区域品牌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提出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卫型集群结构的运行绩效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卫型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分析出发,通过集群内企业采取的不同行为对集群结构进行分类,从微观角度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定性分析。在中卫型产业集群中,集群内部合作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的增强取决于核心企业是否在行业中具有绝对优势。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提出了做优做强辽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层面、集群层面、政府层面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现存的不足,并提出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集群规模小、集聚度不足、低端产业比重偏大等。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旨在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辽宁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产业结构配置的问题在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提升,应是辽宁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的长远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调整并纵向提升三次产业的等级应是辽宁产业结构竞争力提高的当前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坚力量。认清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至关重要,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中的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对各城市进行了分类研究。最后建议辽中南城市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信息化主导以及服务业高级化,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与金融集聚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正确选择辽宁产业金融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产业发展状况、金融服务能力、产融结合三个方面分析辽宁省发展产业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历史特点探究其成因,据此提出适合辽宁省产业金融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冶金工业在辽宁工业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制定合理有效的冶金工业发展规划对辽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辽宁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潜在优势,并以国务院《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基本依据,结合辽宁的自身特点,明确辽宁冶金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促进辽宁冶金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为辽宁冶金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和实现方式。客观分析辽宁“十一五”规划执行以来的产业发展状况,总结问题和经验,针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准确判断辽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立足国家建设和东北振兴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十二五”期间辽宁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国家新型原材料核心基地,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领先区,沿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示范区,指出产业发展重点应集中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辽宁“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辽宁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制定辽宁石化工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发展策略,促进辽宁石化工业更好地发展,运用调研数据分析辽宁“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的发展态势,并分析辽宁石化工业涵盖的6个子行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石化工业发展的策略建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产业集中度;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产业结构分析与振兴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和“共和国装备部”。但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的关键时期,辽宁并没有完成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辽宁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地区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等,其中产业结构问题又是经济结构问题的核心。基于此,笔者从产业结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辽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产业关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指出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工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出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资源整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老工业企业是工业遗产的有效依托和文化载体,其时空格局对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系统性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借助文献研究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科学梳理近代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工业遗产形成的历史脉络,对区域内236家老工业企业的行业归属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的老工业企业以重化工企业、大型工业企业以及机械制造、冶金和能源工业企业类型为主导,形成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线延伸,并向老工业城市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在老工业基地层面以老工业企业为中心做好保护规划,注意发挥老工业企业及其传统工业社区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议辽宁省逐步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实行以高中后分流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教育厅与劳动厅的部分部门合并,成立"教育与劳动就业委员会";尽快在辽宁省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习场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