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乔以钢 《文史哲》2007,37(2):159-166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中,性别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与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和渗透,在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样态。“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在研究宗旨上,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批评色彩;在批评标准上,强调基于“女性经验”建立的真实性尺度;在研究实践中,具有多学科理论资源越界综合的特征。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析域,一种谈论社会关系的方式,“性别”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引进和运用,既有其开阔、敏锐、革命性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事业单位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是在过去从男性视角希望通过制定倾向性的"保护妇女权益"政策的直接手段,来达到男女发展结果平等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差异,还可以通过分析男女退休年龄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找到缓解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社会性别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比较成熟的学科。性别史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视角,对当代性别的研究更影响到从联合国到各国的社会发展政策。伴随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差异。区域化研究趋势在海外的对中国性别的研究中表现比较突出,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还仅是有此苗头。在全球化的性别话语中,借鉴社会性别研究的差异理论,推动区域性别研究,就能更好地与国外的从事中国性别研究者对话。  相似文献   

6.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相融合的路径考察社会性别理论的逻辑,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以及文化三条线索展开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旨在揭示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8.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性别预算是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过程中,通过分析公共预算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对公共预算做出社会性别敏感回应,推动公共部门以更趋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尽管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保障等方面,仍旧为其推广实施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相似文献   

11.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 ,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 1)“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 3)“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对比关系范畴的建立有其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上的理论支持,是人类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映射.对比范畴是汉语语义关系范畴中的一种,其主要表达功能是凸显差异性,其范畴次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有标对比和无标对比、对举性对比和非对举性对比、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线性对比和非线性对比、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单一对比和多重对比.  相似文献   

14.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魏红  朱军 《新疆社会科学》2012,(5):142-146,152
范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但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范围范畴的研究尚缺系统性。范围范畴应是一个原型范畴,是以空间范围为典型成员,涵盖了时间、数量、事物、事件等成员的一个认知网络系统;范围范畴包括概念、特征、句法功能、表现形式、范围标记、范围构式、语义功能以及范围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1,4(4):41-45
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关系、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感体验以及荒诞的美学意义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荒诞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仅仅把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是不够的。荒诞作为美学范畴其本质在于动机与效果的悖离,偶然对必然的“此在”胜利、现象的注意取代对本质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伦理学乃至哲学中,实践都是一个边界清晰的范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是指因我们的行动而成的事物,进一步地,又可将其分成以外在的善为目标的行动,以灵魂的善为目的的行动,只有后者才可以称为实践.与实践活动相对应的是实践理性,以区别于创制理性和理论理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中德性与幸福是统一的.康德把质料哲学按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分成两种: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称为物理学,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称为伦理学.于是,康德便把实践严格限制在主体可以依照先天实践法则、靠着实践理性而必然行动的范围内,因实践行动是自明、自主、自觉的,因而是必须担负责任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关键在于中共强大而有效的民众动员能力.从抗战到内战,中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动员策略.抗战时期主要是以抗日救亡激发农民的民族情感、以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内战时期主要是以土地改革进行利益导向的动员、以阶级划分进行身份导向的动员、以诉苦清算进行情感导向的动员.整个革命年代,中共乡村动员又呈现出超越不同阶段的延续性特征.无论抗战还是内战,中共乡村动员都以获取农民的参与性支持、认同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为基本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又总是以利益之满足、身份之建构、情感之唤起作为基本的动员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使自然服务于人的目的的行为就是劳动。劳动作为经济伦理范畴是历史的,它的内容和形式由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自然经济形态的劳动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但是建立在生产力低下基础之上,妨碍劳动的发展。市场经济形态的劳动产生劳动物化和劳动异化现象,对人类发展产生双重影响。一旦人类劳动与人的本性发展相一致,劳动将不再是人的沉重负担而是人的生命之源,从而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存在着不同的文学史观念 ,但大多强调了“文学”而忽视了“史”的意义。探讨“文学史”的构成 ,可以从 2 0世纪“社会史”学科的“整体史”观念得到启发 ,构建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史观念。它以雅俗互动为关键性突破口 ,以整合为基本方法 ,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 ,由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和双向共生的交互运动共同构成文学史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