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亦是哲学观的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最为热衷于生死观的讨论。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质是伦理哲学。从先秦孔儒始,哲学就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其实,与孔儒的伦理哲学相对立的老在道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尤其是庄子,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的生死观,并以此为核心构成了庄子的人生观。将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的东方之庄子和西方之海德格尔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相似文献   

3.
陈延庆 《北方论丛》2005,1(4):92-95
庄子与苏格拉底颇具特色的生死观在东西方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相同点表现在倡导健康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惧怕死亡,相异点表现在一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出发,一从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立论.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不但对了解现代东西方不同的生死观念有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西文化比较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死观是孔子和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厘清孔、庄二人在生死观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孔子和庄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从表面上看,孔、庄二人的生死观截然对立,但二者又有其融通之处。从对生命的重视程度看,二者相互发明;从养生的角度看,二者相互补充;从对死亡的态度上看,二者同归于“道”;从探讨生命的意义上看,二者追求永恒。孔、庄生死观的实质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对生命永恒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6.
陈丽英 《理论界》2006,(5):144-145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他所塑造的“真人”形象,这些理想人格不但具有超越物欲、超越是非、超越生死以及超越物我的特点,有逍遥于太空的无限自由和审美特性,还有直觉式的悟道思维;另外,庄子理想人格那强烈的批判精神、充满美感的艺术精神、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在今天依然是社会前进、丰富生命的灯塔。  相似文献   

7.
“庄子责难”刍议赵延新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对逻辑恁维提出了种种责难。尽管庄子哲学并未达到辩证思维的高度,但是,它丸逻辑思维的责难,却有助于破除形而上学的束缚,唤醒”独断的迷梦”,启发人们去思考、探索,另辟认识...  相似文献   

8.
庄子人生自由理想刍议毛荣生在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自由的理想是居核心地位的。他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表达这种理想,以“至人”、“神人”、“真人”等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愿望。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曾产生过深刻...  相似文献   

9.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兼与庄子的生死观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认为生死皆命,不可违逆,生死独化,两不相知,进而主张与变为一,玄同生死.与庄子追求心的解脱的生死观相比较,郭象对生死进行阐释的独特性在于注重对生死的知性理解,而后将这种知性理解转化为心灵上的理性接纳,其生死观可称之为智的慧解的生死观.郭象对生死的知性阐释是对魏晋时代生命自由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其实,怕死又有什么用呢?生与死是对立的統一,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这是不以人們意志为轉移的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对于作为自然的人来說,是完全一視同仁的,毫无例外的。但是,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和死除了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外,还要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在阶級社会中,剝削阶級总是享受着远比劳动人民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并且为此而迫使劳动人民流汗、流血,为他們承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草创《史记》,壮志未酬的时候,由于他出自良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因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了牢狱,处以腐刑。如此不幸的严峻考验,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新的理解,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力量,赋予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他的著作中,对人的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今天,在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上,仍不无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荣 《船山学刊》2010,(2):69-71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意栖居、"游"的审美生存,包含了"游世"的现实社会、"游心"的个体生命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环境三个审美生存内容,若能"保身、尽年","养形、心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达到人"诗意的栖居",构建理想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4.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每个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人们又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孔孟对这一人生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早期儒家生死观。在孔孟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死亡既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十分重视死亡仪式。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生死观剖视赵治中生死问题,曾被人们称为“人世第一层障碍”,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不同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一作为时代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的文学,生死观也成了它的一个深奥而永恒的主题。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生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陶渊明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陶渊明的生死观洛保生王春来1陶渊明从小熟读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时又深受其曾祖陶侃建功立业的影响,所以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入世,要在有生之年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大济苍生”。出仕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于是陶渊明就三番五次出仕做官。他出仕...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言和道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庄子>存在一个"言不可言者"的言说悖论.本文认为,<庄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并不存在言说悖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庄子>蕴涵的方术之言与道言的区分,并且了解庄子对卮言的运用,就能在一定意义上消解这个悖论.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生死观不仅丰富多彩,且而独具特色,并广泛蕴涵于其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诸如生死与宇宙、生死与理念、生死与灵魂、生死与知识、生死与社会等.柏拉图的生死观不仅具有时代的具体性,同样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生死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古印度梵我同一与轮回说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生死观的思想渊源,说明了其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佛教在藏区长期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藏族本土文化,也借鉴苯教的宗教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其中藏传佛教生死观以慈悲为怀的教化,对生死的认知和解脱轮回的阐释满足了历史上藏族饱尝贫困和战乱之苦的精神需求,成为藏族普遍皈依佛教的最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20.
张波 《船山学刊》2009,(4):85-87
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本文认为张栽生死观采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交融互补的诠释模式,以“太虚即气”的体用思维模式统摄生成论意义上“气化”,又以生成论意义上的“气化”诠说太虚的本体义,架构了一个超越佛老与汉唐儒家生死思想的新型生死观,且有效地彰显出了儒家生死观的价值意义,为后世儒家生死观的发展奠定了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