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作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注重的是"意象"的传达,运用创意翻译法,竭力传译原作之美。虽然翻译界对这种创造性翻译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庞德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文章通过对其译作《玉阶怨》的分析,进一步探析庞德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事业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自主性翻译理论不仅激励了他的诗歌创新,而且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石.本文主要从阅读庞德的文章"Guido's Relations"入手,探讨庞德诗歌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庞德是开创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的翻译涉及面广,大量译作反映了明确且系统的翻译理念。庞德译作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规律、翻译生态的进化,其平衡体现在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适应选择规律体现在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和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进化则体现在庞德"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5.
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除了在诗歌中大量引用中国典故,还翻译了《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儒学经典。庞德晚年被拘押在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医院期间同哈佛学者方志彤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分析这些史料可以追溯庞德和方志彤之间围绕儒家经典翻译的探讨和争论,进而驳斥西方学者所谓18、19世纪汉学家的译著为庞德儒家经典翻译唯一依据的观点。庞德晚年的儒学翻译有诸多突破:一是突破了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二是突破了“四书”的限制;三是突破了重汉语字形、轻汉语语音的成见。庞德能有这些突破,方志彤功不可没。史料证明,方志彤对庞德后期儒家典籍翻译的帮助和影响超过了半个世纪来学界的估计。  相似文献   

6.
研究庞德的翻译不能只从语言知识、翻译技巧方面来探讨,而是要着眼其审美标准和诗学观念等因素来思考。本文正是顺着庞德诗学观念的革新历程,具体分析庞德的诗学观念如何参与了其诗歌翻译模式的建构:从意象到漩涡再到会意诗学的转变中,庞德从未偏离"闪光的细节翻译"这一元初概念,而是随着这一转变不断地完善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7.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和"叛逆"。重新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是对原作的忠实性创造。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 ,而且有许多误译 ,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 ,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 ,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 ,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庞德不但是20世纪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奇才。对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已从多个理论视角予以阐述,但目前尚未见学者借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来研究庞德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庞德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译有所为”;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翻译群落,庞德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一批文学精英,为英美诗歌的现代主义进程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庞德的翻译文集《神州集》中对李白的名诗《长干行》中所包含和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说明这一译作是庞德的创造性阐释,并通过《长干行》在中外翻译界受到的评论、重视和接受程度来证明《长干行》正是关于译作是原作的再生和新生这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庞德早期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主要见于他1915年翻译出版的《神州集》里。《神州集》收录的18首汉语诗歌英译文译自19首中国古典诗歌。庞德主要以他提倡的英语现代诗歌的散文价值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现代化,使中国古典诗歌以现代英语自由诗的形式进入英美文学界,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翻译古典诗词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文章通过研究以庞德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喜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的特点,提出将庞德的意象密集型创作手法和民族诗歌翻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密集型诗歌,以实现诗歌翻译的形神兼备;形似是诗歌翻译之基础,形神兼备为诗歌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6.
翻译生态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庞德的《神州集》为研究对象,分析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及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其具体体现在庞德的“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等贡献上.  相似文献   

17.
庞德的“重构”艺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的译文自然晓畅,韵味十足,可以说是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的创造性阐释。本文试图从英诗角度对他所译的李白《长干行》一诗加以分析,旨在说明庞德的翻译方法的成功之处及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英美批评界颇具争议的一位诗人。文章从认知历史主义视阈分析庞德在英美的批评史,概述英美文学界对庞德的诗歌、诗歌理论、诗歌翻译等的批评,并阐释庞德及批评者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主体的具身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共性及其认知差异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避免因“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诗学、译学角度研究《神州集》 ,以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作理论支撑 ,初步探讨《神州集》译学观及其译学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深深影响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在《神州集》中 ,庞德采取了异化翻译及“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用自由诗译诗 ,以意象、“语势”为尚 ,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翻译中 ,模仿汉诗句法 ,打破英文句法 ,释放“语势” ;运用跨行等技巧 ,增强意象视觉性 ,释放“语势” ;创造新的节奏 ,建立新的联系 ,释放“语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