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江苏不同县域资金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村资金外流的途径和原因,探讨构建和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政策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地区大量资金通过金融系统流出,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产业经济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2)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作用有限,政府应在整个资金回流机制的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农村信贷投放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等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所调查年度农村金融机构约占存款三分之一的信贷资金为净流出,其流出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式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系统内约期上存资金;二是转移式流出,表现为邮政储蓄机构转存款等;三是投资性流出,表现为运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约有三分之一形成呆坏账,信贷资金不能参加正常的周转,信贷支农作用明显减弱。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路径设计为构建四个机制:中央银行的调节机制,经济杠杆的引导机制,金融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农业信贷投入的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贷: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供给远不能满足现有的金融需求。因此,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遏制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抽取,加快信用社的改革,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是缓解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农村农业保险市场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功能缺失,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功能缺失等困境因素的分析;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动力支持,体制环境,外部条件和发展平台等视角,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容等新农村建设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乏力,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掣肘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其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提出坚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服务形式,重视非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支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制度创新,增强金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资金供求关系;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国有或者准国有金融机构数量和资金流向角度分析了国家对农村金融剩余攫取倾向的松动,但是国家农村控制却不能撤退。在农村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政府农村控制应该重新定位,重点放在开辟资金回流渠道上。  相似文献   

8.
以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关系为出发点,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从经济、体制、政府、人才、竞争等方面分析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最后,就现存的问题和导致的原因提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措施: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金融供给的途径,满足农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健全农村银行体系,加强政策性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在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科学定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农村金融主体,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新农业保险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何为新农村建设"输血"一直是理论与实际部门关心的问题,而这一个问题的焦点是农村金融功能的发挥,从农业银行收缩县以下机构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农村金融金融产品单一,农民由于许多原因难以借到资金。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功能缺失的原因,既有农民收入相对低于城市,又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有农村金融生态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邮政储蓄银行已正式挂牌,在社区银行定位的同时被委以服务于农村的重任。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实施邮政储弩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经营不仅符合国际邮政储蓄金融制度变革的潮流,而且对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经营战略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对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邮政储蓄始办于1919年,1930年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在上海成立。此后,随着邮政储蓄体系的发展,邮政储蓄在民国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及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拟从微观金融机构、中观金融市场组织及宏观金融变迁的角度对邮政储蓄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演变展开论述,主要厘清邮政储蓄与近代金融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邮政储蓄在央行支持下长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在新政策和金融改革逐步推进的压力下,随着转存款利率的不断调低,邮政储蓄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各国改革的经验,我国邮政储蓄的改革很有可能是先实现邮政储蓄的独立经营,之后再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其模式选择上,提出了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和组建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邮政金融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在中央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新政策和金融改革逐步推进的压力下,邮政储蓄又面临巨大的挑战。邮储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改革之路。在借鉴国外同行成功经验的同时,考虑到国内市场的具体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结构变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引入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修正了农村储蓄存款总量,并运用农村住户调查的农户现金收支资料,改进了农户手持现金总量的测算方法;其次,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农户金融资产的总量、结构与增长速度,并做了省际间及地区间的对比研究,还初步分析了地区差异水平与成因;再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算了影响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村金融产品品种、优化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邮政储蓄目前已成为第六大金融机构,但受到金融界的广泛批评。这些批评根源于邮政储蓄独特的制度安排,因而这种制度安排的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揭示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部分回答这种引起广泛批评的制度安排原因,指出这种制度的不稳定性,并探讨其演变方向。文章的结论是目前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秉承着过去,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只有邮政储蓄制度供给者利益兼顾,未来邮政储蓄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农业的弱质特征及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我国金融支农的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完善的金融支农机制,有利于疏通储蓄向农村投资的通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构建起央行和财政的政策与资金作扶持、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为主导、保险与担保等机构充当后盾、资本市场提供补充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支农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邮政储金初创的10年。在这短短的10年间,我国的邮政储金经历了从制度建立到业务发展的过程,凭着小额储蓄、稳妥安全的经营理念,其储金额、储金局数、储户数等基本业务指标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的不断积累,邮政储金逐步成为中国邮政业和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于1930年被国民政府纳入其金融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金融支持对农户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证研究表明,信贷资金对农户投资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长期的金融抑制使得农户投资缺乏金融支持。为了加强对农户投资的金融支持,应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以及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方向和利用效率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ADF法检验变量平稳性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对1987-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金融资产中各类农村金融资源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长期贡献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26和0.642,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对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00和0.553,农业贷款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对农业产业发展长期贡献大;农业存款对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20和-0.318,说明大量的农业存款被转移出了农业领域;1999年之前,乡镇企业贷款对乡镇企业总产值长期贡献较大,2000年之后贷款投向"非农化"趋势增强,长期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