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李楠明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也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历史是从“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人的历史,从“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也将冲破狭隘的地域范围,从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①,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每个人都在经验着的现实过程;在“世界历史”状态下,每个人都将成为真正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人,他们的存在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已基本成熟。这尤其表…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如果说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那么,世界历史思想则从历史发展的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其最初产生一直到晚年提出跳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世界历史思想在其表现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延伸和随想。其中关于世界历史思想与全球一体化、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格局以及人的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当代进步思想界在这些问题上所持的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营养。本文详尽地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希望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总体概括,它从人类活动的空间角度揭示了历史演进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因此,世界历史思想具有历史规范的作用,人类必须进入世界历史是向共产主义转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其自身的演进中曾不断地深化和具体化,具体表现为从历史的单线论发展为历史的多线论,使东方落后国家首先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比西方国家更早更快地介入世界历史的行程。因此,从马克思两种制度同时并存思想的提出,到列宁在实践上解决两种制度同时并存并提出二者和平共处,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清晰地揭示了当代世界历史演进的辩证法,预示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格局中,以世界历史为宏大视野,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自觉中,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否认了对历史目的的“历史终结论”式解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足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仍生活在十月革命开辟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国外的中国史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进行比较研究。1988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学家亚德谢特(S.A.M.Adhead)所著《世界历史上的中国》一书把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上的其他诸文明作了全面、系统的比较。正如该书导言所说,这本书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因此,它始终抓住中国跟欧亚大陆西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回答。本文作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伟大事业,因此应该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从民族特色的世界历史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定位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格局变动与中国海权的发展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中国面临的海上形势风起云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着重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格局因素对中国古代海权影响的规律和特点,从中国海权兴起与强盛时期、中国海权衰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三个阶段,分析历史上世界格局变动对中国海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斯特经济学总结了英国工业革命及其以前西方世界兴衰的经验教训,是经济学中最早系统地揭示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规律的经济学说,对美国和德国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是导致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展道路"大分流"及其截然不同命运的首要根源。"二战"后的冷战环境导致了李斯特经济学的衰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呼唤李斯特经济学的归来。李斯特经济学所开辟的发展道路曾是历史上发达国家崛起的普遍道路,而"中国模式说"却假定了"中国例外论"。为了解决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开设了"纪念李斯特经济学传入中国90周年"的专题讨论,其目的就在于"为往圣继绝学",改变李斯特经济学在中国被边缘化的状态,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创建中国的"新李斯特学派"。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吸收外国资本的历史与现状徐景学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流动,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向垄断过渡而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已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同时期俄国帝国主义也开...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7,(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超越意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及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跑世界历史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沉重历史苦难的理解,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其带来的世界历史性的影响的把握。正是以此为基础,才能切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在解答中国与世界普遍性问题的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未明确指出东方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分析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现状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条件,我们必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6.
纵观历史,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失去了几次重要机遇,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再被延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延误,除第三次外,其余几次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对外关系上倾向于闭关自守,二是发展观的落后,这也是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再被延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文化学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问题。文章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闢是人类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世界范围交融的开端.它带来了世界文化由内融型发展阶段向外融型发展的转变,它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从经济文化上看,它不仅带来了大唐帝国的开放和繁荣,而且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从宗教文化上看,它直接影响了伊斯兰教的产生,以及世界三大宗教的流传和分布状况;从政治文化上看,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世界政治地图的改变,都同“丝绸之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王向明 《创新》2015,(2):41-44,126,127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辩证的规律。苏东剧变后,著名西方学者福山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然而令福山等西方学者完全没有想到的是,20多年后的今天,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证明,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思潮,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并坚信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又是中国历史上出口商品的大宗。十九世纪末期以前,华茶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现在世界上的茶业生产已发展到五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但溯本追源,各国饮茶习惯、种植技术和制造方法,皆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去。印度茶业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但其发展却非常迅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产量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但到1901年便超出中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是一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把个人推到了社会交往的前台,个人不断地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既为个人生存提供了理想的可能,也不断赋予个人生存以现实境遇.对于如何理解个人生存的理想境况与现实境遇的统一以及怎样推进个人理想生存的实现的问题,从实现个人理想生存的外向和内向两个维度所进行的探索,将为人们摆脱当下的生存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