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拐卖妇女,把妇女当做商品贩卖的违法犯罪问题,在七十年代基本绝迹以后,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以拐卖妇女为手段,以获取金钱为主要目的的罪恶活动,在某些地区曾发展到了产销一条龙的专业协作,出现了按被拐卖者容貌、年龄、身材等级论价的现象,冒出了以此力生的专业户,暴发户。据有关资料透露,从事这种行当的人员之多,数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指由特定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一种生活状个处于这一状态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社会其他成员,甚至难以维持生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贫困现象,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任其不断积累,将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直接制约我国在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本上还属于世界上的穷…  相似文献   

3.
一、何谓贫困 多数学者将贫困现象理解为经济问题,倾向于将贫困等同于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低下,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和投资的短缺,解决贫困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资本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在个人贫困问题上,在看待国家贫困问题上,此类观点也占据了主流.  相似文献   

4.
张贵华 《社会工作》2011,(19):41-45
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贫困生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乃至人生的后续发展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将小组工作这一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贫困大学生群体中,能让他们在小组中同甘共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找到合理的宣泄方式,  相似文献   

5.
1989年底,国务院提出扫“六害”以后,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和公检法机关以及妇联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不少地方成立了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办公室,在打击人贩子和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这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几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不仅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反日趋严重,在许多地区迅速蔓延,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发现了这类犯罪活动,有一大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在遭受折磨和摧残,急待解救。当前,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 自1980年以来,在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安徽广大农村,拐卖妇女儿童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数以万计的妇女儿童被人贩子拐卖到淮河两岸,使许许多多良家妇女在异乡受着凌辱,天真的儿童远离父母遭受摧残,一大批家庭出现了一幕幕悲剧。谁之过?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主要一条原因是人贩子无视法律,在“拜金主义”的支配下,把妇女儿童当作商品出售而造成的。近十年来,这一丑恶社会现象,政府早有察觉,人民早有义愤,法律早已不容,但却屡禁不止,严惩不绝,直至今日还在蔓延,且愈演愈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几乎都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调整和转型 ,就业、人口和社会福利体制发生的重大转变导致了城市贫困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贫困及相关概念 ;其次分析了西方国家在就业、人口和福利制度领域发生的社会经济变化及其引起的城市贫困风险 ;最后 ,探索了城市贫困在社会经济空间上的成因机制 ,总结和归纳了西方学者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贫困     
我向来认为,所谓贫困就是 物质上的贫穷。然而在阅读了《母亲和女儿眼中的贫困》之后;我却真的疑惑了:到底什么是贫困? 就物质来看,巧玲不能说不贫困。11岁的女孩子,至今没吃过肉。这可能不仅连这些“蜜水中泡大的女儿”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出身农家的笔者也闻所未闻。仅此一条,就够“贫困”了;更何况,她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可怜的孩子。 再读下来,我却又惊喜地从贫困的黑暗中发现一道耀眼的光芒——勇对贫困的精神。“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将她压垮,她依然拥有阳光般的笑容。”面对父亲近乎残…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贫困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困境,仅靠贫穷者本人的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贫困是贫穷者社会权利的缺失.现代社会救助制度起始于西方国家,是以救灾济贫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世界各国在救助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上各有特点,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日趋严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对此,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十分强烈,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给予坚决的打击与查禁。一、当前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特点 1、犯罪活动日趋猖獗,范围扩大,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人数增多。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虽经多次打击查禁,但在一些地方发展、蔓延的势头仍很猛,其至愈演愈烈。过去,此类犯罪活动多发生在偏僻、边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现在已逐渐向城镇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扩展。1985年以前,云南省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任何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连原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尽管出于思想上的考虑,以“保障少”术语代替“贫困”术语,也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贫困。1992年夏季,33%—40%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尽管国家对低收入的领退休金者和多子女家庭的人员实行了物价补贴措施,但第二年贫困的比例仍未缩小。1993年6月统计部门通报,1/7以上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失业是印度农村一直存在的普遍而严重的问题。独立以来,“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成为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政权的最漂亮口号,也是历届政府喊得最响亮的施政方针。早在1955年国大党阿瓦迪年会上,尼赫鲁就提出“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并把这个口号作为实现他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基本目标。自此以后的各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都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扩大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第三个五年计划要求最大限度利用国内人力资源,保证大量增加就业机会,逐步达到机会均等,减少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第四个五年计划特别强调尽各种努力,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村人民收入;第五个五年计划再次重申扩大就业机会,扩大社会福利计划以满足国民最低需要,加强和发展为给贫困的人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必需的消费品而建立足够的公买和公卖机构;第六个五年计划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贫困成为许多地区资源利用过度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短视并非穷人的本性与专利,贫困不必然破坏环境.要摆脱贫困,就不能种植贫困的种子,要控制人口,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推广生态模式,加大扶贫力度,改善社会环境,使消除贫困和维护良好环境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14.
张艳萍 《学术交流》2007,(3):129-131
当前,城市贫困阶层不仅规模扩大、生存状态令人堪忧,而且贫困主体、贫困程度、贫困内容、贫困方向、贫困分布以及贫困意识都出现了多元化乃至加剧的趋势。基于城市贫困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政府在遏制的政策选择上,就必须把消除贫困视为一种战略,并与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结合起来,把经济扶贫与政治文化扶弱结合起来。在具体措施上,要强化就业支持,建立循环就业网络;推进社保试点改革,建立农民工居住地、属地化并存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量化分配制度,建立扶弱济贫资金正常增长机制。同时,要改造贫困文化,开展政治支持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使贫困者能从根本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较大的时空跨度上,以新的视野分析了当代不发达经济的原因,提出了“第三种贫困”即“制度短缺”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论述了“第一种贫困”(资源短缺)、“第二种贫困”(资本、技术短缺)与“第三种贫困”之间的逐层制约与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思路。文章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摆脱“第三种贫困”进行了具体分析,在理论高度上论证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必要性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的讨论时,却忽视了对“相对贫困化”问题的研究、有的同志认为, “相对贫困化”已有定论,不需要去探讨了。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把问题摆一摆。 列宁对“相对贫困化”的论证 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相对贫困化”,这个概念是列宁在一九一二年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一文中写道:“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工人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比较份额愈来愈小,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①列宁是用国民…  相似文献   

17.
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后果,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着力打击和消灭这种行为。最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要杜绝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还应该注意研究被拐卖妇女自身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被拐卖妇女的心理结构和规律。一、步入陷井的心理冲动被拐卖妇女所以能跟随人贩子千里迢迢地走向灾难,总是以一定心理冲动为起点的,没有这个心理冲动的配合,人贩子要躲过国家专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耳目而进行跨省市的拐卖具有正常能力的妇  相似文献   

18.
论贫困文化(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理财 《社会》2001,(8):17-20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将贫困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 ,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 ,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因而 ,他们从不同方面对贫困进行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这类分析往往暗示 ,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 ,社会发展的力量就会得到释放。但是 ,许多发展的经验却表明 ,事实并非如他们分析的那样 ,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 ,有些地区的发展依然是难见起色。我们认为 :考虑如何使贫困地区更快地发展 ,不能仅仅注重物质或经济、技术因素的作用 ,一些更为内在因素的潜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张贵华 《社会工作》2011,(10):41-45
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贫困生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乃至人生的后续发展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将小组工作这一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贫困大学生群体中,能让他们在小组中同甘共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找到合理的宣泄方式,早日走出心  相似文献   

20.
拐卖妇女,就这一现象存在的时间讲,由来已久,可称为“古老的罪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拐卖妇女的事件骤增,屡禁不绝。对那些昧着良心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人贩子,人们深恶痛绝,因为正是他们,把许多家庭推进了苦难的深渊,把许多无辜的妇女逼入了绝境。人们诅咒人贩子缺德,这种从个人道德品质上的谴责固然是必要的,但拐卖妇女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