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陆海统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分别来自海洋和陆地。从海上丝绸之路中选取一条优质通道——中新埃希国际通道与中巴伊土国际通道比较,以中国为主体单国维度,对比和量化两个通道的战略价值,分别从权利分享、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价值五个维度,定性评价和定量比较两个通道的战略价值,并提炼各自的比较优势,以期实现海陆优势互补与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陆海统筹战略。  相似文献   

2.
对“一带一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国家经济联系的研究是推进沿线国家合作相通的基础,基于 GIS 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一带一路”的空间可达性,进而引入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度,探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中国地区主要节点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通道”型空间特征;西安是“一带一路”起点地区的质心城市,承担了中国境内大部分区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国家及地区的联系,沈阳是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向北开放的窗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的区域特征明显,具有强经济联系的国家有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等,较强经济联系的国家基本为中亚区域国家,主要是蒙古、哈萨克斯坦、波兰等,欧洲区域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根据经济联系强度,将“一带一路”经济带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三大区域应该加强优势互补与贸易相通,打造城市群与重要节点城市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开放性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但对于中国的内陆省份而言,其传统的国际物流方式主要依赖沿海港口来间接实现,其本身并不具备直接进出口物流功能。在收集内陆港、“一带一路”节点实际数据的基础上,从内陆港与海港间的定向联系及中欧班列开行线路所建立的连接关系的角度,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16个内陆省份与“一带一路”节点的物流连通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从可达性和重要性这两个维度对内陆省份的国际物流连通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陆省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网络中的连通性并不强,但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内陆港与港口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增开中欧班列线路等方式改善其连通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作为联结东西方的一个重要枢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丝绸之路也以一种新的姿态大放异彩。土耳其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尤其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中国的学者和官员都把土耳其放在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的位置。加之土耳其是世界第17大经济体,各大文明和文化的融合之地,重振东西方的运输走廊又非等闲之举,这些都成为土耳其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将做出巨大贡献的潜在因素。土耳其媒体以及其他的包括民间组织对此的态度,也能清楚地说明土耳其在这“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以及“一带一路”将在未来发挥怎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耳其媒体和社会对“一带一路”态度的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在土耳其公众舆论中的地位、支持赞同率以及扩大其战略影响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时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构想,意味着中国将走海陆兼顾的发展道路,也是对国内政界和学界长期以来海陆战略争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2014年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秉承“亲、诚、惠、荣”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和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和亚洲的腾飞与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一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西部的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和民族团结,因而极为必要。目前又面临美国自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危机等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只有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才能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带一路”中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问题,对“交通”与“和”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交通经济带(圈),“交通”是整个战略的支点,“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和平发展,“成和”是整个战略的目标,“交通成和”既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区域科学的核心范畴,它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政治哲学理念的扬弃,从而为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提供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实质是“距离投入”,通过钢铁铸就的新丝绸之路,无疑拉近了沿线国家的地理距离;心理距离的拉近需要充分激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内在动力,地理与心理距离的拉近是判断“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不仅提高了区域开放水平,也为各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途径。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节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国内沿线节点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升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且对“一带”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一路”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同时对设立自贸区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设施联通和资金融通两种机制推动国内沿线节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通过贸易畅通机制促进国内沿线节点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不仅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接轨,还要打造新的全球化“双循环”枢纽节点。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企业需要采用新的国际化理念,提升生态位,适应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国际与国内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的枢纽机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创新制度化“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企业生态位优化算法是分析“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有效性的方法,针对目前“一带一路”企业供应链合作存在的“孤岛”问题与不足,对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度和宽度进行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与验证,创新国际“双循环”供应链合作新模式,适应国际国内变化新形势,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的“双循环”生态系统,以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国际国内大循环产业的枢纽节点作用,提升“一带一路”我国产业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从而推动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的新发展,形成“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屋建瓴,构思恢弘。研究指出,从国际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支撑。并且与西方传统的经济理念不同,“一带一路”战略中蕴含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理念。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经济实现了三个突破。  相似文献   

10.
“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是连接重庆到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因其安全、高效、便捷等众多综合优势,已成为中国货物快速运往欧洲的新的战略通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同时,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铁路集装箱班列打通了我国西向通道,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通过对“渝新欧”大通道概况的分析,阐明“渝新欧”大通道重要的战略意义,详细分析“渝新欧”大通道的主要优势和瓶颈问题,提出“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提升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通道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CNKI收录的“一带一路”研究相关期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和Pajek,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进而探究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领域、演化趋势及合作情况。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走出去”“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和“全球化”构成了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一带一路”研究自2015年开始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综合性大学的经管学院是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主力; “一带一路”研究的主题从对“丝绸之路”的概念解析、互联互动、全球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教育和人才培养”演化;跨机构合作比例还比较低,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政策评估的有效方法——双重差分法,评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实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提升了沿线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理区位上,“一带一路”倡议对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更为有效。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而对发达国家则不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国际投资意向来看,实现双边投资协定签署及制度合作将有助于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实证拓展研究使文末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对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引领作用。基于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基本要求与实践驱动分析,文章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探讨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价值,为高校加强高层次语言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个互信互利、合作共融的命运共同体。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宁波帮作为活跃在中国商界的最大商帮之一,两者的关系是始终相辅相成的,两者在新世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当前应以历史的眼光深入探索研究宁波及宁波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地位、当下功能、未来使命,使其在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中争做桥头堡。  相似文献   

15.
张辉 《国际公关》2023,(19):87-8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全球治理方案。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重大跨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带一路”研究致力于改进和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效能。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将有助于突破现有研究局限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2013—2020年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进行全景式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中研究群体较为分散,作者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合作程度较低,研究主题以“一带一路”传播为中心形成明确完整的内容体系,研究热点的演变则呼应了中国近年来对外传播向战略传播的转变。总体上,新闻传播学领域现有“一带一路”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尚未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后续研究可从学科积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突破,拓展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国际航天合作对在“一带一路”区域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必不可少,因而对该倡议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政策,卫星应用、尤其是通过卫星应用建立“空间信息走廊”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国际航天合作的核心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众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不一,法律完善程度和各类具体制度差异甚大,航天发展水平和需求也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国际技术转让、相关权益的分配及保护、卫星应用的相关法律规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应采取“双管齐下”的规制路径,在国际层面,一方面利用既存资源促成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采用软法以及条约的形式搭建新的合作框架;在国内层面,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方面完善相关立法,以达到逐渐实现航天活动透明化,乃至促进国际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和平发展精神基础上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伴随着西方将其视为美国马歇尔计划翻版的质疑与批评,回溯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延异,古路新生的现实路径应该为打破工具理性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在信息技术与交往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以“参与-共识”为特征的多元文化并存的话语构建与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伴随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丝绸之路”赋予了“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内涵,数字经济现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依然面临着数字经济供需结构性差异、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跨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亟待建立、地缘政治风险与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对此,需要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技术核心竞争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和跨境数字贸易、建立健全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跨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等方式,尽快建立起坚实有效的“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发展保障机制,从而在较为完善的合作发展制度框架下,使得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